肺 肺的各解剖部分的投影在X线上表现为肺野、肺门及肺纹理。
1.肺野:肺野(lumg field)是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两侧肺野的透明度相同,深吸气时肺内气量多,透明度高,呼气时则透明度低,以两肺中下野表现明显。肺尖部含气量较少,故较不透明。为便于标明病变位置,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带,又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肺门及肺纹理:肺门影(hilar shadow)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图3-1-5)。后前位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右肺门分上下两部:上部由上肺静脉、上肺动脉及下肺动脉干后回归支组成,其外缘由上肺静脉的下后静脉干形成;下部由右下肺动脉干构成,其内侧因有含气的中间支气管衬托而轮廓清晰,正常成人宽度不超过15mm.上下部相交形成一较钝的夹角,称肺门角。左肺门主要由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上部由左肺动脉弓形成,为边缘光滑的半圆形影,易被误认为肿块;下部由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构成,由于左心影的掩盖,只能见到一部分。侧位时两侧肺门大部重迭,右肺门略偏前。肺门表现似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拖长的“逗号”尾巴由两下肺动脉干构成。
肺门结构示意图:1.气管 2.右主支气管 3.右肺动脉 4.下后静脉干 5.右下肺动脉干 6.肺门角7.中间支气管 8.右上肺静脉 9.右下肺静脉 10.左肺动脉弓 11.舌叶动脉12.左下肺动脉13.左上肺静脉 14.左下肺静脉
多种肺部疾病可引起肺门大小、位置和密度上的改变。肺门增大见于肺门血管的扩张、肺门淋巴结的增大和支气管腔内或腔外的肿瘤等。由于肺门大小的正常差异较大,又无正常标准,因此,除非增大明显,多较难判断。但如内凹的肺门角变成外凸,则多系肺门邻近肿物所致。肺门缩小则见于肺门血管的变细。肺门移位多见于肺叶不张,上叶或下叶肺不张可使肺门上移或下移。肺门密度增高常与肺门增大同时存在。如未见肺门肿块,则多因肺门血管及支气管周围间质内的病变,如炎症或水肿所致。
肺纹理(lung markings)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状影。由肺动、静脉及淋巴管组成,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分支。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正常时肺下野较肺上野粗,特别是右肺下野因无心重迭更为明显,并可见略呈水平走行的肺静脉分支所形成的纹理。
观察肺纹理应注意其多少、粗细、分布、有无扭曲变形等。其正常粗细和多少并无明确标准,但变化明显时则不难确定。肺纹理的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对多种心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肺叶、肺段和肺小叶
(1)肺叶:肺叶(lobe)属解剖学范畴,与肺野的概念不同。正常情况下,除非叶间胸膜显影借以分辨肺叶外,在胸片上并不能显示各肺叶的界限。但结合正、侧位胸片,却可推断各肺叶的大致位置,借以确定病变的所在。
右肺有上、中、下三叶,左肺有上、下两叶。各肺叶由叶间裂分隔。右肺有斜裂与水平裂两个叶间裂。侧位片上或右肺斜裂上起第4胸椎水平,向前下斜行达膈前部距前肋膈角2~3cm处。水平裂起自斜裂的中部,向前稍向下达前胸壁。水平裂上方为上叶,下方为中叶,后下方为左下叶。左肺上叶相当右肺上、中两叶。
肺叶在后前位像上前后重迭,如右肺中叶与下叶完全重迭,中叶在前,下叶在后。右肺上叶与下叶的上部重迭。在确定病变的部位时应结合侧位片,根据叶间裂的位置,辨别病变位于哪个肺叶或肺段。
肺的分叶还可有先天变异,主要的是副叶。其中以下叶内侧的下副叶较多,其叶间裂呈线状致密影,自膈的内侧向上向内斜行达肺门,左侧由于心影遮盖而不易显示。另一副叶为奇叶,系因奇静脉位置异常,奇静脉周围的胸膜反折,呈一倒置的逗点弧形叶间裂,自上纵隔向外上斜行达肺尖。
(2)肺段;肺叶由2~5个肺段(segment)组成,各有其单独的支气管。正常时,X线片不能显示肺段的界限,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单独肺段受累,才能看到肺段的轮廓。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3)肺小叶:每一肺段由许多肺小叶(lobule)组成,肺小叶的直径约1cm,有一小叶支气管及伴随的小叶动脉进入。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称小叶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及淋巴管。每支小叶支气管分出3~5支未梢细支气管,每支末梢细支气管所支配的范围称为腺泡(呼吸小叶),为肺部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其直径约为6mm.末梢细支气管继续分出呼吸细支气管,以后再分为肺泡管、肺泡囊,最后为肺泡。
(4)肺实质与间质:肺组织由肺实质与肺间质组成。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图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