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一、病史可有全身系统性感染或传染病引起的发烧,大手术后禁食,脱水,或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历史,以及急性感染的全身及腮腺局部表现。
二、临床表现
1、单侧亦可为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急性腮腺肿大、胀痛或持续性跳痛,张口受限,全身发热不适等病症。
2、局部病变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明显压痛,由于腮腺包膜致密,故扪之较硬。
3、口内腮腺导管口红、肿,分泌减少,病变后期当挤压肋腺腺体,可有淡黄色较稠的脓性分泌物溢出。
4、由于腮腺腺体呈分叶状,故其脓肿形成后可表现为多灶性,即多个分散的脓肿,加之肋腺筋膜坚韧,故即使有脓肿形成亦难以扪及波动感(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程,全身中毒反应及局部穿刺,抽出脓液而确诊)。
5、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急性期感染可向相邻组织间隙扩散,而表现相应间隙的蜂窝组织炎的临床体征。病程后期脓肿穿破腮腺筋膜及相邻组织,可由外耳道溃破溢脓,亦可在颌后或下颌角区形成皮下脓肿。
鉴别诊断
一、流行性腮腺炎多发生于儿童,有流行病接触史,多为双侧腮腺受累,腮腺腺体肿大,但疼痛较轻,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不增高,但淋巴细胞比例增大。腮腺不形成脓肿,常经7~10天而痊愈。
二、嚼肌间隙感染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表现为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压痛,张口受限明显,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清亮,脓肿形成可扪得深液动感。
三、腮腺区淋巴结炎又称假性腮腺炎,表现为区域性腮腺肿痛,病变与腮腺解剖形态不一致,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
治疗
一、对症治疗发病后要注意改善全身情况。对体质衰弱的重病员,应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少量新鲜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炎症早期可选用热敷、理疗、外敷如意金黄散,饮用酸性饮料或口含维生素C片或口服1%毛果芸香碱3-5滴(2-3mg),每天2-3次,可增加唾液分泌。温热的硼酸、碳酸氢钠溶液等漱口也有助于炎症的控制。
二、抗生素治疗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适量头孢霉素等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并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性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三、封闭治疗0.25%普鲁卡因溶液40-60ml中加入青霉素40万U作腮腺周围封闭,治疗前应作青霉素皮试。
四、切开引流
1、切开引流的指征是: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抽出脓液;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
2、方法:局部浸润麻醉。耳前及下颌支后缘处从耳屏往下至下颌角做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筋膜。脓液积聚于筋膜下者,可得到引流。如无脓液溢出,可用弯血管钳插入腮腺实质后的脓腔中引流脓液。因常为多发性,应注意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冲洗后放置橡皮引流条,以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条。
预防
本病虽少见,但病情常较严重,应积极预防。对重病及大手术后的病员,应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特别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鼓励咀嚼运动,给酸性饮料或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增强冲洗自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