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又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多发生在40~50岁以上的老人。晶状体本身逐渐混浊,而全身和局部未查出明显病因者。常为双侧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从发病到成熟可历时数月至数年。根据混浊发生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二类:核性及皮质性。皮质性分为周边皮质型及后囊性皮质型两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过量饮酒、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目前认为氧化损伤是引起白内障的最早期变化:

  1、氧化作用可损伤晶状体细胞膜,使维持晶状体细胞内正常的低钠和高钾离子浓度的Na-K-ATP酶泵的功能明显改变。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晶状体内的钠离子增加,导致水的流入,开始皮质性白内障的过程。

  2、氧化作用使晶状体核内的可溶性晶状体蛋白经氧化、蛋白水解、糖化和脱酰胺作用而发生变化,最终使晶状体蛋白聚合,形成不溶性的高分子量蛋白,开始了核性白内障的过程。上述变化使晶状体内排列非常规则的结构改变,屈光指数波动,使通过晶状体的光线发生散射。

  病理改变

  引起晶体混浊的因素有二:①晶体纤维吸收水分发生膨胀;②晶体囊膜上皮细胞在形态及性质上发生改变。

  在老年性白内障时,先在晶体核及皮质间开始。初为晶体纤维间出现狭长裂隙及空泡,继之晶体纤维本身肿胀,改变体积,发生混浊如细沙状。由上皮细胞演变成的晶体纤维高度肿胀而变成一个大泡,内中有一核,此称为泡状细胞。这种纤维最后变性,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球体称髓磷脂小球,即马氏小球(Morgagnisgloules)。囊膜上皮细胞失去正常排列,部分消失及增生,晚期皮质内变性物质失去水份致晶体缩小。临床上见囊膜上白色斑,为部分囊膜上皮的增生。

  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混浊首先出现于晶体的皮质层,进而发展至全部。在混浊尚未出现以前,晶体的纤维小板水挤开透明的裂隙称为水化现象。其中包括透明的小水泡,纤维板向心性分离及辐射状之纵行水裂,可视为本症的早期表现。

  二、临床分期

   (一)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

  1.初发期(incipinent stage):灰白色混浊多先在晶状体赤道闻皮质深部出现,呈楔形,作辐射状排列,当混浊未波及瞳孔区时视力多无明显影响。

  2.膨胀期又称进展期(developmetal stage):楔状混浊渐赂中央进行,晶体其它部分也出现厚薄不一,形成多异的混浊区。皮质层因水分增加,使晶体处于膨胀状态。此时前房变浅,晶体表现常有均匀之纹理,呈丝状光泽。因前囊下仍有一层透明皮质,斜照时,可见虹膜投影响。此期对具有青光眼素质有可能导致青光眼作发。这时视力减退已明显,并日渐加重。

  3.成熟期(immature stage):经过数月或数年,晶体内含的过多水分又逐渐消退,膨胀现象消失。晶体全部混浊,虹膜阴影消失。此期手术较理想。

  4.过熟期(hypermatue stage):成熟期阶段长短不定。若过久,水分吸收,晶体的星形纹失去,变成一致的灰白色,或在灰白色混浊上显有不规则的小白点。晶体纤维液化呈乳液体,棕黄色晶体核沉于下方,此即Morgagnian白内障。

  前囊膜松驰形成皱折、且囊膜可变厚而不透明。同时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体核随眼球摆动,可使囊膜破裂,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同时亦可使玻璃体液化,给白内障手术造成困难。近年来设备及手术方法改进,无论膨胀期或过熟期均可获满意的手术效果。

  (二)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

  比皮质性白内障少见,发病年龄早,进展缓慢。混浊开始于胎儿核或成人核,前者较常见,逐渐发展到成人核完全混浊。初期晶状体核呈黄色混浊,但很难与核硬化鉴别。核硬化是生理现象,由于晶状体终身生长,晶状体核密度逐渐增加,颜色变深,透明度降低造成的,但对视力无影响。散瞳后用彻照法检查,在周边部环状红色反光中,中央有一盘状暗影。眼底检查仅可由周边部看清眼底。由于晶状体核屈光力增加,可发生近视。远视力的减退较慢。由于晶状体的中央部和周边部的屈光力不同,形成晶状体双焦距,可产生单眼复视或多视。由于周边部晶状体屈光力没有明显改变,散瞳前后的视力会有明显不同。晶状体核逐渐变棕黄色或棕黑色。此时视力极度减退,眼底不能看清。晶状体核这种改变可持续很久而不变,并可同时皮质混浊,但不易成熟。

  (三)后囊膜下白内障(subcapsular cataract)

  晶状体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由许多致密小点组成,其中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外观似锅巴状。由于混浊位于视轴,所以早期出现明显视力障碍。后囊膜下白内障进展缓慢,后期合并晶状体皮质和核混浊,最后发展为成熟期白内障。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了解晶体全貌,充分散瞳后在暗室内进行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焦点照明检查法:用灯光直接照射,看晶体有无混浊及脱位。

  2.虹膜投影法:以细光呈45o自瞳孔缘斜行投射至晶体,如晶体混浊位于核心部,在混浊区与瞳孔缘之间有一新月状透明区,混浊越重阴影越窄。如晶体全部混浊则新月状阴影完全消失。

  3.检眼镜彻照法:将光线投入瞳孔区内,正常时可见均匀之红影,如晶体或屈光间质混浊,则可见红影中有黑点或黑块,检查时可令患者转动眼球,看黑影移动与否,以了解混浊之部位。

  4.裂隙灯检查法:以裂隙灯作光学切面检查,从前至后,可见许多明暗相间的层次结构,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晶状体核,各层次透明度不完全一致,其中以前囊,成人核前表面及胚胎后表面较为清晰。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