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重视剂量强度、保证化疗效果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常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何在保证安全化疗的前提下,保持化疗效果按照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有效的剂量强度给药是化疗科常用的方法。有些医生不重视剂量强度,随意减低药物的剂量,或者选择较缓和的化疗方案,常常会影响疗效,使缓解率及治愈率下降。

  Hryniuk在80年代提出了剂量强度概念,即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法如何,疗程中单位时间内所给药物的剂量,用mg/m2/周来表示,mg代表化疗药物的剂量,m2表示根据病人身高及体重算出的体表面积,周表示单位时间的概念。由于剂量强度是整个疗程中平均每周所接受的剂量,所以在化疗中,如减低剂量或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均会减低剂量强度。动物实验中可见,减低治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常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及治愈率。

  在临床肿瘤化疗中,有许多资料证明化疗剂量强度与治疗效果明显相关。如果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强度和按计划进行甚至缩短间隔时间,将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这已在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的治疗中得到证实。还有一点可说明为何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即从化疗药物的抗药性考虑,如剂量强度不够不仅不能杀灭癌细胞,相反会造成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摄取减少或对损伤细胞的修补能力增加等而产生抗药性,而化疗方案的延迟则会导致肿瘤细胞的重新增殖,使化疗增加难度,造成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许多临床资料亦表明,一些通过化疗可获得治愈的疾病,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剂量不足,而不是由于耐药。

  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于(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体骨髓移植(ABMT)及自体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CT)的应用,使提高化疗的剂量强度成为可能,并已日益引起重视。因此在治疗中,对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强度的化疗以保证疗效。

  临床工作中在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剂量强度,按照规范给予患者化疗,才可能保证化疗的效果和避免早期耐药。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