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应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低位肠道(主要是结肠)的炎症性病变,是国内外最常见的
传染病之一。本病的病原体为痢疾杆菌,革兰染色阴性。由于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因素降低了人体的防御功能,痢疾杆菌进入肠道粘膜2~48小时后大量繁殖,使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发生化脓性病变,其中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明显,近段结肠和回肠也可被波及。粘膜被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纤维素渗出物所覆盖,有斑片状坏死,多发性浅表出血性溃疡。严重者溃疡可融合成片,粘膜大片溶解、剥落。细菌性痢疾起病突然,出现寒战或畏寒、发热、
腹痛,继而出现频繁的腹泻和里急后重,并伴有恶心及呕吐。粪便初为水样或糊状,量较多,伴有粘液及血丝,以后几乎全为粘液及脓血便,量少。重型及中毒型者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起病急,可有高热、意识模糊、谵妄、惊厥和
休克等。急性菌痢病人的血白细胞总数可增多,为(10~20)×109/升,中性粒细胞亦增高。典型急性菌痢粪便量少,有粘液、脓血,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与红细胞,如发现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大便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依据。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溃疡与大量粘液脓性渗出物。渗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