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狂犬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临床表现: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约4-6周,最短和最长的范围可达10天-8个月),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潜伏期的时间从几天到数年不等,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2、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3、兴奋期:人类: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因此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4、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

  诊断:

  对狂犬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实验室检验。

  1、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上面所述临床症状诊断。

  2、实验室诊断:

  脑组织内基小体检验;

  荧光免疫方法检查抗体;

  分泌物动物接种实验;

  血清学抗体检查;

  逆转录PCR方法检查病毒RNA.

  注意:早期易误诊,儿童及咬伤史不明确者尤然。已在发作阶段的患者,根据被狗或猫咬伤史、咬人动物已确定有狂犬病、以及突出的临床表现,如咬伤部位感觉异常、兴奋躁动、恐水怕风、咽喉痉挛、流涎多汗、各种瘫痪等,即可作出诊断。免疫荧光试验阳性则诊断确立无疑,必要时进行脑组织内基氏小体检查或动物试验。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