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遗传学
SLE同卵双胎共患率约为50%;5%~l3%的SLE患者,可在一、二级亲属中找到另一SLE病人;SLE患者的子女中,SLE的发病率约5%;提示SLE存在遗传的易感性。近年对人类SLE和狼疮鼠动物模型的全基因组扫描和易感基因定位的工作提示,SLE的发病是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免疫表型可能为3个不同层次的病理途径的综合效应:①对核抗原免疫耐受的丧失,参与基因(位点)如sle1(鼠),Sap,C1q;②免疫调节紊乱,包括调控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多种基因(位点),如sle2,sle3(鼠),Fas,Lyn,SHP-1等;③免疫效应阶段的终末器官损伤,主要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特定组织的沉积,相关基因(位点)如sle6(鼠),FcγRIII等。该假说较好的解释了SLE临床表现和免疫学表型的复杂多样性。
2.性激素
生育年龄女性的SLE发病率绝对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也高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和老年女性。已有研究显示,SLE患者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增高,雄性激素降低。泌乳素水平增高亦可能对SLE的病情有影响,妊娠后期和产后哺乳期常出现病情加重可能与体内的雌激素和泌乳素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