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胃底折叠术——术180°部分胃底折叠术;各种180°的部分胃底折叠术仍被采用,它们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将胃底固定于食管的前面或其外侧面。此外,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裂孔的滑动及支持食管腹段在腹腔内。
①180°前侧部分胃底折叠术:患者仰卧位,在全麻下,经上腹正中切口进腹。探查后,横行切开覆盖胃食管拼命部的腹膜,向左伸延切断胃膈韧带达脾韧带。右侧不需伸延切口,以保迷走神经的肝支。钝性推开膈食管膜,暴露稍多于半圆周的腹段食管。迷走神经留在食管前壁,将食管带套住食管并向外下方向牵拉,游离4~6cm长的下段食管。下一步操作是在后面缝缩裂孔,使能通过食管(内有大号胃管)和一食指。有人不建议作为此术的一个常规操作,也有人认为在食管前面缝缩裂孔较为安全,因靠近中心腱处的膈肌较发达,缝线较牢固,不易撕裂。用3~4根缝线将4~6cm长游离的胃底前壁缝固于食管左侧。最下的缝线要穿过贲门的腹膜反折部,最上的缝线则穿过裂孔的边缘。以3~4根缝线再将胃底前壁绕过食管前壁,缝于食管右侧壁,最上一根同时穿过裂孔边缘,最下一根穿过贲门的腹膜反折部。拔去大号胃管后关腹,不需做腹腔引流。
②180°外侧部分胃底折叠术(胃后固定术):1961年Hill等设想一个增强下部食管括约肌作疝修补的设想。1967年报告149例手术结果无死亡率,也无疝复发,仅4例(3%)有症状,疑为食管炎未愈或复发。术后,大部分病人经测压检查,其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止压接近或恢复正常。
HILL手术是经腹腔径路,将疝复位并游离远段食管。在食管内后方将膈肌脚缝合,使扩大的裂孔缩小;将食管胃拼命部膈食管组织的前、后束缝固于腹主动脉前的内侧弓状韧带上。此方法保留较长一段食管腹内段,使其能接受腹腔正压的影响。此后,逐渐进行改变:将胃底内缘折叠缝到腹段食管左侧(外侧部分胃底折叠术),缝到腹段右侧壁(前侧部分胃底折叠术),缝到内侧弓状韧带上(220°部分胃底折叠术)。如果内侧弓状韧带发育欠佳,将胃底前壁缝到裂孔的内侧缘,将腹段食管喜笑颜开。
③270°部分胃底折叠术:此术通常称为4型(MarkⅣ)抗反流修补术。在50年代早期,Belsey曾设计过三种抗反流的手术操作,但均失败。第一种手术与Allison为纠正反流的操作相似,即缩短和重新缝固膈食管膜(韧带)于食管壁;MarkⅡ是过渡到环绕食管作胃底折叠术概念的一种操作;MarkⅢ是在胃底和食管之间作三层折叠缝线,在膈下将胃底覆盖5~6cm长一段食管,能有效防止反流,但术后并发吞咽困难较常见。MarkⅣ修补术取消了第三排折叠缝线,使被包盖的食管腹段,既能接受胃壁均匀的压力,防止反流,又不至于使此段食管过长,影响食物通过。此手术独特之处是经胸径路,将疝复位,用三根间断缝线在食管后缝合膈肌脚,缩窄扩大的裂孔;用二层垫式(可带垫片)缝线,将胃底壁折叠,包在远端的食管前面及两侧面,争取保留3~4cm长。远端食管留在膈下,使其能接受胃内压力的影响及恢复食管下括约肌抗反流的功能。由于胃底只包盖食管3/4圆周的面积,1/4圆周未被覆盖,大的食团通过时,食管可相应扩张,故此术后较少并发吞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