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高钙尿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正常人每日摄入25mmol钙和100mmol钠时,每日尿钙排量<7.5mmol(或0.1mmol/kg);每日摄入10mmol钙时,尿钙排量<5mmol.持续高钙尿是肾结石患者最常见的独立异常因素,所引起的结石多为草酸钙结石,纠正高钙尿能有效防止肾结石复发。因此,高钙尿在肾结石发病中起非常理要的作用。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⑴吸收性高钙尿:最常见,见于20%~40%的肾结石患者。其病因多为一些肠道疾病(如空肠)引起肠道钙吸收增多,血钙升高,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由于血钙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钙增多,PTH减少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钙减少,造成尿钙增多,钙摄入增多,VitD中毒和类肉瘤病引起的VitD增多,也可导致吸收性高钙尿。此类患者由于代偿性尿钙排泄增多,血钙浓度常在正常范围。

  ⑵肾性高钙尿:系特发性高钙尿的一种,约占肾结石患者的5%~15%.由于肾小管尤其是近端小管功能异常,导致重吸收钙减少。此类患者常发生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TH分泌增多;而1,25-(OH)2VitD2合成也增多,从而骨钙动员和肠钙吸收均增加,患者血钙常可正常。

  ⑶骨吸收性高钙尿:主要见于原发性甲旁亢,约占肾结石患者的3%~5%;而原发性甲旁亢患者10%~30%并发肾结石。另外尚见于甲旁腺机能亢进、转移性肿瘤、长期卧床所致的骨质吸收和柯兴氏综合征。

  ⑷不伴PTH升高的饥饿性高钙尿:约见于5%~25%的肾结石患者。某些因素如肾磷排泄增多引起抵磷血症而导致1,25-(OH)2VitD3合成增多,后者抑制PTH分泌,从而增加尿钙排泄。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