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诊断学 > 正文

白细胞分类计数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总数不能完全解决诊断中的问题,必须参考分类的结果作出有效的判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是与疾病病程有着密切关系,在某些病的初期、急性期、恢复期各类白细胞比例不断变化,某类白细胞增加的同时另一类白细胞相应会减少,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当疾病恢复时各类白细胞应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英文缩写]DC

  [参考值]

  相对值(成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GR,NEU)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嗜酸性粒细胞(Eos)1%-5%

  嗜碱性粒细胞(Bas)0——1%

  单核细胞(Mo)2%-8%

  淋巴细胞(Ly)20%-40%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金属汞或铅中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放射线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药物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某些血液病(如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风湿性疾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转移癌、金属铅或铋中毒。减少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及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减少意义不大。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