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体液的黄色染色。它通常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根据胆红素代谢的不同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
1. 溶血性黄疸:当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时(即溶血),会产生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肝脏无法完全处理这些间接胆红素,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并引发黄疸。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的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 肝细胞性黄疸:这是由于肝细胞损伤或疾病影响到直接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过程所致。肝脏是处理间接胆红素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受损时,不能有效地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可以直接从胆汁排出体外的直接胆红素。此外,肝细胞损伤还可能导致已形成的直接胆红素逆流入血。常见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等。
3. 梗阻性黄疸:当胆道系统受到阻塞时,已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物质无法正常通过胆汁排出体外,反而回流至血液中引起黄疸。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管结石、肿瘤压迫或侵犯胆总管、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以上就是黄疸出现的主要病因,针对不同的类型和具体原因需要采取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