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在风湿性疾病中并不算常见,但并非完全不存在。当出现时,通常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并发症或共存疾病。黄疸是指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色的现象。
在风湿病患者中,如果出现了黄疸,可能的原因包括:
1. 药物性肝损伤:一些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有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
2. 自身免疫性肝病: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类疾病与风湿性疾病同属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导致的病症,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能并发。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风湿性疾病累及肝脏: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进而引发黄疸。
4. 感染因素:如病毒性肝炎、EB病毒感染等,也可能与风湿病并存或继发于免疫系统紊乱状态。
因此,当风湿病患者出现黄疸时,应全面评估其病情,并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手段来明确诊断原因。必要时需转诊至
消化内科或者肝胆外科进行进一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