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跳蚤叮咬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传播给人。根据感染途径和病原菌侵入部位的不同,鼠疫可以分为腺型、肺型、败血症型等类型。其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腺鼠疫:这是最常见的形式,患者通常在被受感染跳蚤叮咬后2-6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和极度虚弱。随后,靠近叮咬部位的淋巴结(如腹股沟、腋下或颈部)会迅速肿大并变得非常疼痛,称为“鼠疫腺”。
2. 肺鼠疫:当病原菌直接侵入肺部时发生,或者由腺型发展而来。患者会出现剧烈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并且病情进展极快,可在数小时内导致死亡。
3. 败血症型鼠疫:当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时称为败血症型。此类型最为严重,患者可迅速出现休克、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紫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状,病死率极高。
除了上述典型表现外,部分病例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受累时则可能伴有意识障碍。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