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引产干预通常是在以下几个情况下考虑:
1. 超过预产期:如果孕妇超过41周还没有自然临产的迹象,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引产。因为随着孕期延长,胎盘功能逐渐下降,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增加。
2. 羊水过少或过多:羊水量异常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当出现严重羊水过少(寡羊水)或者羊水过多(多羊水),且对母体和胎儿造成威胁时,需要考虑引产。
3. 孕妇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控制不佳或病情加重,继续妊娠可能危及母婴安全时,应适时终止妊娠。
4. 胎儿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胎儿生长受限、胎位异常(例如臀位)、胎儿窘迫等情况。当评估认为继续等待自然分娩的风险大于立即引产时,则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分娩过程。
5. 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这两种情况可能导致产妇大量出血,威胁母亲及胎儿生命安全,需紧急处理,可能包括立即进行剖宫产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引产。
6. 感染性疾病:如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性并发症,为了防止感染扩散至新生儿,需要尽快结束分娩过程。
每种情况都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孕妇及胎儿的具体状况综合判断是否实施引产。此外,在决定引产前,医生会详细解释相关风险和可能的后果,并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