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有的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人体,如钩端螺旋体及钩虫丝状蚴等;有的则需借助其产生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细菌荚膜(如炭疽杆菌)、细菌表面的成分(如伤寒杆菌的Vi抗原)及酶(如阿米巴原虫分泌的溶组织酶)等致病。

2.毒力包括毒素及毒力因子。毒素包括:①内毒素,如革兰阴性杆菌裂解产生的脂多糖,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临床可引起发热、出血、坏死及休克;②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如白喉、破伤风杆菌的外毒素和霍乱弧菌的肠毒素。毒力因子指如痢疾杆菌的侵袭能力、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溶组织能力、钩虫丝状蚴的穿透能力等,均与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关。

3.数量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所需数量与其致病力及机体抵抗力有关,不同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很大不同,如伤寒杆菌为10万个菌体,而志贺痢疾菌仅10个即可发病。

4.变异性指病原体可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如经过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病原体致病力减弱而用之制备疫苗。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后,乙型肝炎病毒可发生免疫逃逸变异,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亦可发生病毒变异而出现耐药及病情加重。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