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患病和携带病原体的动物)。不同传染病其传染源可以不同。携带着由于无临床症状,容易漏诊或忽视,在某些疾病的传播上意义更大,携带者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1)病后病原携带者:包括山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发病后病情已本恢复而进入恢复期,但仍继续排出病原体。②慢性病原携带者,指病原体携带、排出时间超过3个月者,如伤寒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2)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无病史和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的人,大多是隐性感染后、由于数量多且无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故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可见于乙型肺炎病毒携带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3)受感染的动物:有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可传染给人,如狂犬病、鼠疫等,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包括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即受感染的动物为传染凉传染给人。此种疾病患者被感染后,一般不作为传染源传染给他人。但肺鼠疫和肺炭疽惠者例外,极易传染他人。

2.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神。

(1)经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传播。

(2)经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传播。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受感染的接触传播:如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传播。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5)性传播、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免疫性 指人群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当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一般而言,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以上的3个基本条件是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所必备的,缺少真中任何一个,传染病就会发生。在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时,打破其中一个,即可控制其流行。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