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难治的神经系统疾病,又称震颤麻痹,以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西药及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易巩固,且常因副作用而被迫中止治疗。近年来,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已取得较好疗效,且无副作用,病例报道已由个案向大宗病例的临床小结资料转化,在理论认识上逐渐深化,并开展了实验研究[1]。
关于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内经》称震颤为“掉”和“振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的样子。强直在《内经》中归属“痉”的范畴,有因风或因湿的区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而随意运动障碍被称为拘挛。《灵枢经脉篇》曰:“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的认识也日趋深刻,六朝《华氏中藏经》、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代《千金要方》均对筋脉拘急、行动迟缓和步态障碍的临床症状及病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均与现代帕金森病相似。著名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一例震颤麻痹患者,从病情变化和治疗经过均具有典型的PD病特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明朝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一命名为颤振症,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