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急性动脉栓塞的病理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急性动脉栓塞的病理

动脉分叉部管腔变窄,故栓塞均发生在动脉分叉部,栓塞的平面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在肢体动脉栓塞中,下肢多于上肢,尤以股动脉栓塞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腹主动脉分叉和腘动脉。在上肢则以肱动脉常见。栓子嵌于动脉后,被栓塞的血流即部分或完全中断,反射性地引起患肢的血管痉挛,由于动脉缺血和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壁营养障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动脉内膜将发生缺血而出现退行性变,栓塞动脉内继发血栓形成,加重了组织的缺血。栓塞后组织发生坏死,肌肉坏死时可释放出磷酸肌酸激酶(cpk)和溶菌酶等物质,而加剧组织坏死。一般肌肉坏死出现在栓塞后6~8小时,周围神经坏死出现在栓塞后24小时,皮肤缺血坏死出现在栓塞后24~48小时。但可因栓塞部位、受累动脉痉挛程度、继发性血栓的范围和侧支循环状况不同而不同。若大面积坏死,缺氧代谢引起组织酸中毒和细胞钠泵障碍,细胞外液钾浓度升高,而造成高钾血症、氮质血症、肌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由于多数病人伴有心脏病,动脉栓塞后可加重心血管功能紊乱,使心功能下降,甚或休克心律失常,心跳会出现骤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