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新疆出血热的流行病学介绍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流行病学】

本病于1944年发现于俄国的克果米亚,1956年又发现于非洲的刚果。1965年在我国首先发现于新疆的巴楚地区,塔里木河流域两岸为本病的自然疫源地,以上游较为严重,在北疆和南疆地区经常出现新的自然疫源地,除新疆外,1982年在云南地区发现数例本病抗体阳性的病人。1988年在青海半荒漠地区的绵羊血清中有阳性抗体存在,1991年在四川草原的绵羊血清中也查到本病的阳性抗体,说明本病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广泛的自然疫源地。俄国的克里米亚,顿河下游,伏尔加河盆地,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行,亦称克里米亚出血热(Crimeanhemorrhagicfever,CHF),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hemorrhagicfever,CCHF)。

传染源主要是疫区的绵羊和塔里木兔,此外,山羊、牛、马、骆驼、野兔、狐狸也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是传染源。亚洲璃眼蜱(Hyatommanasiaticum,一种硬蜱)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蜱主要存在于胡杨树下的树枝落叶内,通过叮咬传播给人和动物,病毒可经蜱卵传代,故亚洲璃眼蜱也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外,接触带毒的羊血或急性期病人的血液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人,摄入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本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多,发病与放牧有关。疫区人群有隐性感染、发病后第6天出现中和抗体,两周达高峰,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季节为3~6月,4~5月为高峰,呈散发流行。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