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学界提出了一个潜伏期阿尔茨海默氏症分类体系作为诊断标准。现在,美国和荷兰科学家的合作研究对该体系进行了验证,这意味着潜伏期阿尔茨海默氏症可以作为干预疗法的一个重要目标。10月出版的《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Neurology)杂志将报告这一重要进展。
两年前,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的专家组曾提出了一个分类体系,将潜伏期阿尔茨海默氏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脊髓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开始下降,表明该物质开始在大脑中形成斑块;第二阶段,脊髓液中tau蛋白的水平开始上升,表明脑细胞开始死亡,同时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仍然不正常或继续下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三阶段,在这两项生物标记物异常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检测到微妙的认知变化。在最新研究中,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上述标准,对311位年龄在65岁或以上参与者的认知能力评估数据进行了分析。
这些人曾在1998年至2011年间每年接受至少两次评估,且首次评估都显示其认知功能正常。对初期评估的分析发现,有15%的人处于潜伏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第一阶段,12%处于第二阶段,4%处于第三阶段。在这些参与者完成初次评估5年后,第一阶段组中11%、第二阶段组中26%和第三阶段组中52%的人已经临床确诊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
“了解个体发展到了阿尔茨海默氏痴呆的哪个阶段,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改善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评估。”论文资深作者、神经学研究教授安妮。费根说,“还需要进行几个步骤,我们才能将这一体系应用于临床,包括规范采集和评估个体参与者数据的方法,并确定潜伏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哪一项指标是最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