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高血压脑出血在考试中是经常会出现的内容,掌握其临床特点对考试很有帮助。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60%左右,它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临床上以突然的头痛、眩晕、呕吐、肢体偏瘫、失语甚至意识障碍为其主要表现。出血体积较小者治疗上以保守为主,如出血量大,则需行手术清除血肿。由于此病残废和死亡率高,又是常见病,故应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突然的头痛或头晕,伴呕吐; 2.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甚至失语; 4.大小便失禁; 5.出血量大和累及脑干者,还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呼吸深慢、去脑强直等症状; 6.发病时血压明显高于平时血压; 7.上述症状体征可在数小时内发展至高峰。

  诊断依据

  1.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 2.常以突然头痛、头晕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等。 3.颈强直,血压增高,脉率慢,呼吸深而慢,带有鼾音,后期可有呼吸衰竭症状。 4.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神经损害定位体征。 5.脑脊液压力增高,内含红细胞,蛋白定量增高。 6.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性病变征象。 7.CT扫描或MRI:显示出血部位、范围、出血量、出血周围脑水肿及脑室受压移位元情况。

  治疗原则

  1.安静卧床,密切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2.脱水降颅压; 3.控制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3.3KPa(150—160/90—100mmHg)为宜; 4.维持水盐及酸碱平衡; 5.预防肺炎、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褥疮等并发症; 6.脑室或血肿穿刺引流; 7.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8.适当应用止血药; 9.应用脑细胞活化剂。

  用药原则

  1.出血量少的轻症患者,以适量脱水、控制血压及应用脑细胞活化剂治疗为主; 2.出血量大的重症患者,除手术清除血肿外,还应加强脱水及控制血压、维持水盐及酸碱平衡,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

  辅助检查

  1.大脑半球高血压脑出血,颅脑CT检查可确诊。 2.小脑高血压脑出血或脑干出血,可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者优于前者。 3.需手术清除血肿者,应行基本检查。 4.必要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排除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5.诱发电位可确定有无继发性脑干损害,SPECT可有助于了解局部脑的功能。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瘫肢肌力达IV级以上,语言恢复,生活基本自理。 2.好转:症状好转,瘫肢肌力提高Ⅰ—Ⅱ级,生活部分自理。 3.未愈:症状稍好转,瘫肢改善不足Ⅰ级,语言未恢复,生活不能自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