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急性胰腺炎可能的发病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出血、水肿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可由多种病因导致。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少数出现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上述各种病因虽然致病途径不同,但有共同的发病过程,即胰腺自身消化的理论。正常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生物活性的酶如脂肪酶、淀粉酶和核糖核酸酶等;另一种是以前体或酶原形式存在的无活性的酶,如胰蛋白酶原、前磷脂酶、前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原、激肽释放酶原和前羟肽酶等。在正常情况下,胰酶绝大多数是无活性的酶原,酶原颗粒与细胞质是隔离的,并且胰腺腺泡的胰管内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质,灭活少量的有生物活性或提前激活的酶。构成胰腺避免自身性消化的生理性防御屏障。正常情况下,当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激酶作用下,首先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形成胰蛋白酶,在胰蛋白酶作用下使各种无活性的胰消化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与自身消化理论相关的机制:①各种病因导致胰腺腺泡内无活性的酶原激活,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连锁反应;②胰腺导管通透性增加,使有生物活性的胰酶渗入胰腺组织,加重胰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炎症。两者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可能为序贯作用。

  各种消化酶原激活后,起主要作用的活化酶有磷脂酶A2、弹性蛋白酶和脂肪酶、激肽释放酶或胰舒血管素。磷脂酶A2在小量胆酸参与下分解细胞膜的磷脂,产生溶血脑磷脂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其细胞毒作用引起胰实质凝固性坏死、溶血及脂肪组织坏死。激肽释放酶使激肽酶原变为缓激肽和胰激肽,使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休克和水肿。弹性蛋白酶可溶解血管弹性纤维引起血栓形成和出血。脂肪酶参与胰腺及周围组织脂肪坏死和液化作用。上述消化酶共同作用,造成胰腺实质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和坏死,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又促使消化酶释出,形成恶性循环。坏死的产物、胰腺消化酶和胰腺炎症又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引起多脏器损害,成为急性胰腺炎的多种并发症。

  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发生时,胰腺组织的损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炎性介质,如氧自由基、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白细胞三烯等起着重要介导作用,这些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素(TXA0、一氧化氮(N0)等还导致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加重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