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特征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l0岁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粒细胞缺乏症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

  【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1.0×109/L、中度(0.5~1.0)×109/L和重度<0.5×109/L。中度和重度减少者可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易发生感染,可出现高热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粒细胞严重缺乏时,感染部位不能形成有效的炎症反应,常无脓液。

  2.血常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加。

  3.骨髓象:不同原因导致的粒细胞减少者,骨髓象各异。自身免疫病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可见粒系核左移,早期细胞代偿性增加。白血病、转移瘤等可见异常细胞浸润。中毒、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物和严重感染等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见粒细胞核固缩,胞浆内中毒性颗粒、空泡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骨髓增生受抑,三系减少。

  4.特殊检查

  (1)肾上腺素试验:可鉴别假性粒细胞减少。

  (2)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包括白细胞聚集反应等,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状态。

  【治疗】

  1.病因治疗:药物引起者,立即停药;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2.防治感染:粒细胞缺乏者应考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有感染者应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若3~5天后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3.升粒细胞药物:G-CSF或GM-CSF,常用剂量为2~5μg/(kg·d),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4.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