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发病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迄今为止,ABP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健康人由于有支气管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后即被清除,不会引起ABPA.仅特异体质者吸入曲霉孢子后才会导致ABPA.ABPA的发生也与宿主的基因表型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HLA-DR2和HLA-DR5基因型与易感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曲霉孢子吸入后黏附在气道上皮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发育生长成为菌丝。在此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和其它毒性物质,破坏气道上皮并激活上皮细胞。激活的上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前细胞因子和细胞趋化因子启动炎症反应,同时被蛋白水解酶破坏的上皮层增强了对曲霉抗原和其它变应原转运和递呈,进而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产生IL-4、IL-5、IL-13,其中IL-4和IL-13诱导B细胞产生IgE并激活肥大细胞,IL-5使嗜酸细胞脱颗粒。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

  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