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内科学 > 正文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的病因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皮损组织切片电镜观察,发现有与猫抓病类似的小杆菌,大小约为0.5μm×1.5μm,杆菌分布成群或成束。目前曾有细菌培养已获成功报道,但到底属于哪一类细菌尚未明确。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与新近发现的猫抓病杆菌相关,甚至就是猫抓病杆菌,只是在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肉芽肿性损害,而当有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如HIV感染),则表现为血管增生性损害。还有资料证明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立克次体或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它与杆菌状巴尔通体和五日热立克次体关系非常密切。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一些研究者观察到;在病人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现肉芽肿性损害。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如HIV感染),则表现为血管增生性损害。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