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病理学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发现多数瘘管被覆有厚层鳞状上皮,Patey(1958)观察到瘘管均系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并与乳晕下主导管相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恶性肿瘤无关。但也有作者报道一些现象如:绝大多数瘘管管壁由慢性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包括结核性肉芽肿),仅个别病例被覆有分化良好的复层鳞状上皮,这与Patey等的观察基本相同。同时观察到病灶及周围组织、导管上皮、腺上皮、肌上皮细胞增生,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现增生的细胞的体积与胞浆比例增大,细胞数量与层次增多,核染色变深,细胞核由小圆形变为大圆形,杆状,核仁显著。

  其中导管上皮及肌上皮细胞反应明显,并有形成导管内乳头状瘤及管内癌的倾向。Rueden在研究乳腺导管内癌复习病理资料时,也认为癌是腺小叶及导管上皮增生转化而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有作者认为:如果瘘管得不到及时治疗,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有恶变的可能。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