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儿科学 > 正文

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期治疗

(1)药物治疗:①肝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用法:出生后24小时开始口服,每日5mg/kg,分2—3次;共4~5t日。因该药产生作用较慢,黄疸发生后应用,效果较差。②输注白蛋白或血浆:提高血中白蛋白浓度,增加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血清中游离胆红素的含量,从而减少核黄疽的发生。用量:白蛋白1g/(kg/次)静滴或血浆20——30ml/次,静滴。③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早期使用效果较好;按lg/kg给予;于6~8小时内静脉滴注。④纠正缺氧和酸中毒:因酸中毒时影响白蛋白和胆红素的联结。5%碳酸氢钠3、5ml/(kg.次)稀释后静滴。

(2)光照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多而安全有效的措施,通过光照使皮肤2毫米深度的胆红素氧化为无毒水溶性产物从胆汁及尿中排出。足月儿胆红素>205mol/L(12mg/dl),早产儿>17 lmol/L(10mg/dl)时均可进行光疗。如已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一旦出现黄疸即可光疗,亦可作为换血前后的辅助治疗。一般采用蓝光照射,日光灯也有较好疗效,通常用、20瓦灯管,总功率为160-320瓦管间距离2.5cm,灯管与病儿距离35cm.双面光管优于单面光管,照射时间为24——48小时,必要时可连续数天。在光疗期间不能以目测判断黄疸程度,应每12小时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照射时患儿应裸体,为避免灯光损伤视网膜及生殖器,应用黑布遮盖双眼及小块尿布遮盖生殖器。为避免青铜症,结合胆红素2>68.4mol/L(4mg/dl)时不予光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照射期间还可能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停止光疗后均可自愈。

(3)换血疗法:新生儿溶血病时进行换血疗法可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应用指征: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应换血;①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u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予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②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mol/L(0.7mg/dl)者;③总胆红素已达到342mol/L(20mg/dl)者;④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⑤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激:宽指征。Rh溶血病应采用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系统与患儿同型的血液,紧急或找不到血源时也可选用O型血;母0型、子A或B型的ABO溶血病,最好用制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也呵用抗A或抗B效价不高的0型血或患儿同型血;有明显贫血和心力衰竭眷,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