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亨廷顿病性痴呆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一)发病原因

  亨廷顿病性痴呆的分子遗传学进展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神经科学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也是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临床医学的里程碑。亨廷顿病性痴呆为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呈完全外显性。1983年Gusella等从1个用噬菌体载体克隆的人类DNA片段中,发现了与亨廷顿病性痴呆紧密连锁的DNA标志G8,此标记G8定位于第4对染色体上,进一步研究还确定了亨廷顿病性痴呆的缺陷基因位于第4对染色体的短臂4P16区域。

  我国从1958~1985年共报告了15个家族151例病人,其中仅1例无家族史。

  本病的病理改变为大脑对称性萎缩,以额叶和尾状核萎缩较明显。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尾状核严重萎缩,使侧脑室表面弧形突出部位出现凹陷。镜检多见额叶皮质神经细胞广泛脱失,且伴有神经胶质增生。尾核、豆状核和白质也有神经纤维脱失。

  亨廷顿病性痴呆病人基底节、黑质GABA水平减少,豆状核和苍白核GABA合成酶——谷氨酸脱羧酶(GAD)也显著减少,纹状体ChAT减少,纹状体和黑质DA与NE水平升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纹状体DA活动过度可能与不随意运动有关,中脑边缘系统DA增多可能与亨廷顿病性痴呆精神症状有关。

  (二)发病机制

  本病通常为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少许散发病例报告。遗传基因被确定在4号染色体短臂上。单基因显性遗传提示本病为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发病机制被解释为不同的神经递质的改变,同基底核、黑质GABA水平减少,纹状体和黑质DA和NE水平升高有关。病理改变主要为额叶和尾状核萎缩,镜检额叶神经细胞脱失明显,并伴有胶质细胞形成。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