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眼眶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病年龄较晚,多在50~70岁,是眼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膜的黑色素瘤一般在中年,弥漫性的先天性痣可转化为黑色素瘤。眼内恶性黑色素瘤眶蔓延途径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大致相同,包括巩膜导血管周围间隙,直接经过巩膜和侵犯视神经而至眶内。由于早期视力丧失,眼底检查发现棕褐色肿物,肿物不透光,超声检查典型图像,诊断并不困难。扁平发展的恶性黑色素瘤,眼睑肿胀,往往伴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眼底和超声表现均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发生于赤道前部的眼外蔓延,结膜可见黑色结节状物,可误诊为巩膜葡萄肿。眼球后部蔓延,出现眼球突出、眼睑水肿和眼球运动障碍。眶缘虽扪及不到肿物,但眼眶压力高,眼球不能后移。有时黑色素瘤发生于已经萎缩的眼球内,早期诊断困难。眼球萎缩伴有眼球突出,应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眼内恶性黑色素瘤眼球摘除,由于巩膜表面小病灶未干净清除,导致术后复发,复发时间多在半年之内,也有发生于术后20年者,复发后,植入的义眼座发生移位或所戴义眼脱出。对于有眼内恶性黑色素瘤史,眼球周围发现黑色肿物,或眼球突出,应高度怀疑眼外蔓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