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血常规能检查出什么病?具体检查指标都是什么?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关于“血常规能检查出什么病?具体检查指标都是什么?”的问题,相信很多考生近期都在关注,医学教育网编辑就“血常规检查”为大家整理如下:

简单来说,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现在各大医院的血常规检测,往往都是由机器检测而完成的。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的几个内容:即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可归类于三个系统—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以及血小板系统。

作为一项基本检查,血常规的检查中许多具体指标都具有敏感性以及常用性。它们能够对机体内的许多病理改变呈现出敏感反映。血常规检查还可以作为观察治疗效果、用药停药的判断、是否继续治疗的判断的重要依据。

从上述所说的“血常规三大系统”来分别诠释,其一红细胞系统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这几个方面。其二白细胞系统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其三血小板系统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其正常参考范围并不是一概而定的,是与受测者本身的年龄以及性别有关的。其中,新生儿的正常参考范围为(6.0-7.0)×1012/L;婴儿参考范围为(5.2-7.0)×1012/L;儿童参考范围为(4.2-5.2)×1012/L;男性成人参考范围为(4.0-5.5)×1012/L;女性成人参考范围为(3.5-5.0)×1012/L。一般来说,略微高或低于该指标正常参考范围可能问题不大,但若要明显超出或低于该范围则可直观体现生理或病理的异常变化。其临床意义是,可以作为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缺铁性或缺乏维生素B12所致血液合成障碍所致贫血等病理变化的临床诊断依据。

血红蛋白值数目增减的临床意义与上述红细胞计数数目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相同,但对于贫血程度的判断上,血红蛋白值的增减临床意义更优于红细胞计数。可分为轻、中、重度贫血三个程度。能够更好地将病理变化直观化。

血细胞比容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增高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以及脱水等;降低见于失血后大量补液及贫血患者。因此,血细胞比容也可以作为鉴定患者是否贫血的一项指标。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不同年龄阶段的白细胞计数也会有所差异。根据白细胞的增减,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如下生理或病理改变的可能—其中白细胞增多时,其病理性改变可包括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物急性中毒以及某些升白细胞化学药物的摄入等。而当白细胞计数减少时,其病理性改变主要包括甲亢、风湿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脾功能亢进、感染和炎症及一些恶性肿瘤等。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单核细胞分类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可以细化以上分类,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

血小板计数可以显示受测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当血小板减少时,可以协助判断患者是否有血小板生成障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服用某些药物等。造成血小板降低的另一类可能是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包括免疫性破坏--病毒及细菌感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和输血后紫癜等;以及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消耗亢进—见于血管内膜粗糙、血管内异物所致的血小板机械性破坏,包括血管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病理变化等。

以上关于“血常规能检查出什么病?具体检查指标都是什么?”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