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核的研究史介绍:
英国解剖学家托马斯·威利斯(ThomasWillis)于1664年最早记载了基底核的结构。之后许多年,“纹状体”(Corpusstriatum)一词被用来泛指皮层下的一系列核团。但是后来发现,其中许多核团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壳(Putamen)和尾状核(Caudatenucleus)之间就没有直接的连接。今日的“纹状体”一词指尾状核,壳和伏隔核三者构成的整体,该整体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该命名法则是CécileandOskarVogt(1941)提出的。纹状体得名于在脑剖面中,其相对应位置多纹的图像。该外形来自于大量致密的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纹苍黑)纤维。这些纤维连接构成了基底核神经回路的核心。纹苍黑纤维在跨过内囊的部分也叫做“Edinger梳状束”。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豆状核(Lentiformnucleus)被白质分为内外两侧,内侧部分色泽较浅由两块组成称苍白球,是纹状体中较古老的部分,又被称为旧纹状体。Luys于1865年发现了丘脑下核(Subthalamicnucleus)。晚些时候,人们发现大脑脚-脑桥复合体(Pedunculopontinecomplex)和中央复合体可能调控基底核的功能。20世纪的医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并且从初步从机理上认识了基底核的损伤和一系列运动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顿氏症)的关联,并且澄清了基底核参与运动和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