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儿科 > 正文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及预防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关于“蛔虫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诊断要点

1.可有吐蛔、便蛔史。

2.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3.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多见大便不通。

4.大便病原学检查:应用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但粪检未查出虫卵也不能排除本病。

治疗

1.单方验方

(1)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服之,连服2~3天。用于驱蛔。

(2)鹤虱丸。南鹤虱180g,吴茱萸150g,橘皮120g,桂心90g,槟榔120g。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蜜汤下,1日2次,渐加至30丸,以虫出为度。用于蛔虫腹痛。

(3)椒目6g,豆油150ml。油烧开后入椒目,椒目以焦为度,去椒喝油,分1~2次喝下。用于虫瘕证。

2.推拿疗法

(1)按压上腹部剑突下3~4cm处,手法先轻后重,一压一推一松,连续操作7~8次,待腹肌放松时,突然重力推压一次,若患儿腹痛消失或减轻,表明蛔虫已退出胆道,可停止推拿。用于蛔厥证。

(2)用掌心以旋摩法顺时针方向按摩患儿脐部,手法由轻到重。如虫团松动,但解开较慢,可配合捏法帮助松解。用于虫瘕证。

3.针灸疗法

(1)迎香透四白、胆囊、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强刺激,泻法。用于蛔厥证。

(2)天枢、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强刺激,泻法。用于虫瘕证。

4.西医治疗

(1)甲苯咪唑200mg,顿服。2岁以下小儿禁用。用于驱虫。

(2)阿苯哒唑(丙硫咪唑)200mg,顿服。2岁以下小儿禁用。用于驱虫。

(3)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日100~160mg/kg,最大量不超过3g,连服2日。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用生水,以减少虫卵人口的机会。

2.不随地大便,妥善处理好粪便,切断传染途径,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减少感染机会。

(二)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肥腻之品,以免助热生湿。

2.服驱虫药宜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药后反应及排虫情况。

中医基础知识: 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诊断依据

【中医儿科】小儿水痘的临床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

以上“蛔虫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及预防”来自医学教育网,更多中医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