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了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引起的一类贫血。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贫血相关症状: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等非特异性贫血症状。
2.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导致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巩膜黄染或皮肤轻度黄染。
3.脾大:脾脏是清除衰老和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场所,在溶血性贫血时可因长期过度工作而增大。
4.尿色改变:急性溶血期尿液颜色可能加深,呈浓茶样甚至酱油色;慢性溶血者则可能出现尿潜血阳性或蛋白尿。
5.胆石症:反复发作的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胆固醇结晶沉积形成结石。
6.骨髓增生异常:长期慢性溶血可能导致骨髓代偿性增生,表现为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
7.其他系统受累表现:如心脏负担加重、肾功能损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临床特点可能有所差异,具体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