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叩诊、膀胱叩诊、胃泡鼓音区、肾脏叩诊、肝脏及胆囊叩诊都是外科常见检查,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初级护师考试,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腹部脏器叩诊如下。
1.膀胱叩诊
当膀胱触诊结果不满意时可用叩诊来判断膀胱膨胀的程度。膀胱叩诊一般由脐水平开始叩向耻骨联合,正常人排尿后膀胱空虚时,因耻骨联合上方有肠管存在,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可在耻骨上叩出圆形浊音区。妊娠子宫、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时该区叩诊也呈浊音,应予鉴别。腹水时耻骨上叩诊也可有浊音区,但浊音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胀大膀胱的浊音区弧形上缘凸向脐部;排尿后复查,如浊音区转为鼓音,即为尿潴留所致的膀胱肿大。
2.胃泡鼓音区
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圆形,为胃内含气所致。其上界为膈及肺下级,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正常情况下此区大小与胃内含气量的多少有关,也受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影响。胃扩张、幽门梗阻等时可见明显扩大;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肝左叶肿大、脾肿大等时可见明显缩小;当胃内充满液体或食物时,鼓音区消失而转为浊音,见于进食过多所致急性胃扩张或溺水患者。
3.肾脏叩诊
主要检查肾脏有无叩击痛。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在被检查者的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强度的力量向左手背进行叩击。健康人无叩击痛。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患者,肾区可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4.肝脏及胆囊叩诊
叩诊肝脏上、下界,一般都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往下叩向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肝顶部;由于被肺遮盖,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叩1~2肋间,由浊音变为实音时,此处的肝脏不再被肺所遮盖,称肝绝对浊音界。继续往下叩,由实音转为鼓音处,即为肝下界。但确定肝下界时,最好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因肝下界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高1~2 cm.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在右季肋下缘,两者距离为9~11cm,即肝浊音区的上下径;在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水平;在右肩胛线上,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体型对肝脏位置有一定影响,矮胖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1个肋间,瘦长型者则可低1个肋间。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气腹和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内脏下垂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多囊肝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肌升高,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未增大。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表面覆盖有气体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亦可见于腹部大手术后数日内、人工气腹后等。肝区叩击痛对于诊断肝炎、肝脓肿或肝癌有一定意义。胆囊区叩击痛为胆囊炎的重要体征。
5.脾脏叩诊
脾浊音区的叩诊宜采用轻叩法,沿左腋中线由上向下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该线上第9~第11肋间,宽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界扩大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脾脏肿大。脾浊音界缩小常见于溃疡穿孔、外伤性脾破裂、游走脾、肺气肿、左侧气胸及结肠胀气等。
以上知识点带大家了解了脾脏叩诊、膀胱叩诊、胃泡鼓音区、肾脏叩诊、肝脏及胆囊叩诊都是外科常见检查的方法,想了解更多2020年主管护师考试高频考点,欢迎关注>>初级护师知识点公式法速记>>2020初级护师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