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考试中的知识点较多,以下是医学教育网小编帮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氟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它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因水氟大部分为易溶性,故吸收率往往在90%以上。食物中的氟约为40%一80%.
本病根据摄入途径分二型:
饮水型即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水而患病,此型分布广,90%的患者属此型。
燃煤型,即在特定选区煤中的含氟量过多,当地居民习惯敞开燃煤、烘烤粮食,致使室内空气和烤干食物中氟含量增加而导致本病发生。
1)发病机制
氟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正常的钙磷代谢,促进牙齿和骨骼钙化,适量的氟可促使牙齿和骨骼正常生长和发育,并对神经传导和酶代谢有一定作用。氟进入人体后,在胃肠壁内迅速被吸收,并被转运到各组织。氟还可透过胎盘屏障。体内氟主要通过肾脏排出。过量氟主要蓄积在骨骼和牙齿组织中。
氟的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如下:
(1)钙磷代谢影响:
过量的氟与钙结合成难溶的氟化钙,大量氟化钙沉积在骨组织中,使骨质硬化,密度增加,少量沉积在骨周软组织中,使韧带肌健等钙化。血钙的减少,反馈地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增强,分泌增多,加速破骨细胞对钙的吸收,并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全吸收,使磷大量排出。
(2)对骨骼的影响:
①氟化钙大量沉积,可使骨质硬化,密度增加,骨皮质增厚,髓腔变小;而破骨细胞可使骨钙吸收又可使骨质脱钙疏松。因而在临床上出现硬化型、疏松型和混合型三种表现;
②氟取代骨盐羟基磷灰石中羟基,使之变成氟磷灰石,从而破坏正常骨质晶体结构;另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又促进新骨形成,骨内股增生,因而造成骨皮质增厚、表面粗糙、外生骨疣等病变;
③氟能抑制骨磷酸化酶的作用,从而影响骨组织对钙盐的吸收和利用。
(3)对牙齿的影响:
主要发生在牙胚发育阶段,氟可使釉细胞中毒变性,影响釉质正常发育,可使牙本质钙化不全,牙齿变脆,因而在出牙后,牙面呈现混浊无光泽的白垩样斑点。同时因钙化不全的釉质疏松多孔,吸附色素并使色素沉着。
但适量的氟可在釉质表面形成氟磷灰石保护层,降低釉质酸溶性;同时氟能抑制口腔中某些酶的活性,使产酸减少,因而具有防龋的作用。
(4)氟的其他毒作用:
氟中毒是全身性疾病,除了累及牙齿和骨组织之外,对非骨相组织和器官亦能产生损害。
2)临床表现
(l)氟斑牙:分三型:
①白垩型:牙齿无光泽、粗糙,似粉笔状;
②着色型:牙面呈微黄,黄褐或黑褐色;
③缺损型:牙釉质受损脱落,呈点状、片状或地图形凹状,或呈广泛的黑褐色斑块,且有浅窝或花斑样缺损,深度仅限于釉质。
以上每型又可分为三度:
①轻度:需在充足光线下仔细辨认;
②中度:肉眼即能明显辨认;
③重度:对面讲话时即能辨认。
WHO主张采用五级分类法即根据白垩、着色、缺陷程度、侵犯牙的面积等分五级:即可疑、极轻、轻度、中度和重度。
(2)氟骨症:主要症状是腰背和四肢大关节持续性疼痛,且多为酸痛。一般晨起最剧,活动后减轻。但不伴体温升高和关节肿胀,不受气候改变的影响。重症患者,终日卧床,不敢活动,惧怕他人触动。此外,肢体皮肤可有以走感、紧束感、知觉减退和四肢发麻。也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主要体征是脊柱和四肢大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变形。
3)流行病学特征
(l)病区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
我国绝大多数饮水型病区的地质背景为富氟的岩石层,少数病区则邻近富氟矿区,有的地处深断裂脉状地带,地下水的氟含量高,一般为2~5mg/L,高者可达19.2mg/L.气候多为干旱少雨多风蒸发等作用强,有利于氯的浓缩和富集。
燃煤型病区多为山区,煤层含氟量高,气候寒冷、潮湿。
(2)性别和年龄与发病的关系:
氟病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但有些病区,女性患者的病情较重,可能与妇女生育、授乳等有关。
氟斑牙的发病年龄,一般乳齿患病较少,恒齿多见,以7-15岁发病率最高。
氟骨症一般都在10或15岁以后发病。患病率和病情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和加重。
氟斑牙是地方性氟病的敏感指标。患氟斑牙者不一定有氟骨症,而患氟骨症者往往有氟斑牙。但成年后迁入病区而患氟骨症者,一般均无氟斑牙。
(3)饮水含氟量与氟斑牙率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饮水含氟量越高,氟斑牙率也越高。但因各地总摄入量有差异,且氟的吸收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报道不完全一致。综合国内各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水氟与氟斑牙的关系,大致为
水氟在0.5-1.0mg/L时,氟斑牙率为10%-20%;
氟在l.0-l.5mg/L时,氟斑牙率为40%-50%;
氟>l.5mg/L时,氟斑牙率为90%-100%.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剂量一反应关系,在一些国家相差很大,如美国水氟为2.0mg/L时,1-12岁儿童中可发生氟斑牙。
4)预防措施
(l)饮水型:改用低氟水源;饮水降氟。
(2)燃煤型:改良炉灶、加强通风、增设排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