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其他信息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鼠咬热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概述】

  鼠咬热(rat-bitefever,sodoku)系鼠类疾病,人被鼠咬而传染。

  【病因】

  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spirillnm fever,在日本称为sodoku)。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长1~3μm,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streptobacillary fever)。美国麻省哈佛山曾由牛奶引起此病流行,乃因乳牛被鼠咬所致,故又称哈佛山热。解放前我国朱世镖(1940)曾从江西玉山报告鼠咬热1例,年龄是22个月。[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临床表现】

  由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热,在咬伤之后,经过1~3周的潜伏期,原有的伤口又重新红肿和疼痛,出现水疱、坏死及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显著增大,有间歇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寒战、呕吐、肌痛、关节痛及各种皮疹(斑疹、丘疹、荨麻疹等),以及脾脏增大症状,甚至发生惊厥。关节症状极少见。如不加疗,能每隔10~15日重发一次,可致贫血和营养不良。一般在多次发作时,症状越来越轻微,几次后自愈。白细胞总数稍有增加,可出现贫血。血清华氏及康氏反应多假阳性。

  由链杆菌所致鼠咬热,潜伏期短,一般在1周内(2~7天)就发热,出现斑丘疹,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和上呼吸道症状。没有淋巴结炎。热度的重发,没有小螺菌所致的那样规律性。白细胞往往高达(20~30)×109/L(2~3万/mm3)。即使未予治疗,大多自然痊愈。

  【诊断说明】

  对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须从患者的血液、关节液或局部脓液寻找病原体,或在黑地映光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片染色后检查。如将血液接种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内,1周后检查血液及腹腔液,易于发现此病的小螺菌。因为小动物本身可带这类病原体,在接种前须先检查血液,以肯定它没有这种感染,然后再接种。对于链杆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体外,可用气-液相色谱法(1985)作快速诊断,还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凝集素的存在。

  【鉴别诊断】

  主要是鉴别小螺菌病例与链杆菌病例,详见表21-2.此外,应与疟疾、慢性脑膜炎菌血症、野兔热、猫抓热、立克次体病及川崎病相鉴别。

表21-2 两种鼠咬热病例的鉴别诊断

小螺菌病例 链杆菌病例
潜伏期 较长(1~4周) 较短(7~10天之内)
出现全身症状时 咬伤处可见红肿、溃疡 咬伤处不再出现病态
发热 多间歇性 多持续性
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 较少见 多见(约50%)
假阳性梅毒血清反应 多见(50%) 少见(15%)

  【治疗说明】

  青霉素对小螺菌及链杆菌所致病例都有特效,尤其对小螺菌更为敏感。一般只须1次30万U的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就能控制感染。对感染时间较长者有时须连续注射6~7日才能痊愈。对链杆菌病例青霉素需用量较大,每日约100~120万U,疗程10日。对少数顽固病例可加用四环素。对青霉素不敏感的病例可用四环素或链霉素代替。对两种病原体不易分清的病例,亦宜治以较大量青霉素。

  【预防说明】

  以灭鼠为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