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葛花解酒消脂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因摄入酒精过量所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量超过肝湿质量的5%,或者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1/3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变。与其他类型脂肪肝相比,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1]。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葛花解酒消脂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选择 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中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1)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40 g(女性≥20 g)[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密度)],连续5年以上;或在近2周内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80 g者。(2)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腹胀、厌食、恶心和肝区隐痛。(3)体格检查肝脏肿大。 (4)血 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 glutamyl transpeptidase, γ-GT)升高,一般在正常值上限的 5倍 以内,并以AST增高占优势,AST/ALT>2,禁酒4周后降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下。(5)B超检查肝脏轻、中度肿大,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6)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病毒感染和药物引起的肝损伤。(7)治疗开始后能严格戒酒者。

  1.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3~200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门诊病人,共8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 65岁 ,平均42.7岁;病程5~11年,平均7.2年。对照组42例,男37例,女5例;年龄26-67岁,平均44.1岁;病程5~10年,平均6.9年。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1.3 病情资料 在治疗组中,B超脂肪肝分级:轻度25例,中度16例,重度6例;肝功能:ALT为(115.3±42.7)U/L,AST为( 127.6 ±48.9)U/L,γ-GT为(136.5±46.5)U/L;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为( 9.4± 2.3)mmol/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为(2.2±1.1)mmol/L.在对照组中,B超脂肪肝分级:轻度23例,中度 14例 ,重度5例;肝功能:ALT为(119.4± 47.3)U/L, AST为(126.2±50.3)U/L,γ-GT为 (129.5± 45.5)U/L ;血脂:TC为(8.9±2.5)mmol/L, TG为(2.5± 0.8)mmol/L .两组病例病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葛花解酒消脂汤治疗,处方为葛根15 g,葛花30 g,柴胡10 g,虎杖20 g,山慈菇15 g,刘寄奴15 g,柳枝10 g,枸杞子15 g,莪术 15 g ,炒白术15 g,焦山楂20 g,泽泻30 g,炒薏苡仁30 g,茵陈30 g,白茅根30 g.1剂/d,水煎服。水煎剂由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制剂室制备,采用河南科源电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KY8-200B型自动煎药机煎煮,每剂煎成400 ml,分装2袋,分 2次 服用。

  1.2.2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护肝、降酶和调节血脂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所有病例除严格戒酒外,嘱其注意适当休息和适量运动,增加优质蛋白、热量、低脂肪和富含叶酸食物的摄入。

  1.3 观察方法 主要观察临床疗效、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每周观察1次症状和体征变化,每3周复查1次ALT、AST、γ-GT、TC、TG及肝脏B超。B超检查将脂肪肝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正常(0分);轻度(2分):肝区近场弥漫性回声略增高和增粗,略高于脾脏及肾脏,肝内管道欠清晰者;中度(4分):肝区近场弥漫性回声增强和增粗,高于脾脏和肾脏者,肝内管道结构不清者;重度(6分):肝区近场弥漫性回声明显增强和增粗,明显高于脾脏及肾脏者。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ALT、AST和 γ-GT 全部恢复正常,肝脏回缩至正常,B超检查肝脏回声恢复正常,或由重度恢复至轻度;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肝功能、B超检查有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统计,采用χ2检验和 t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临床治愈22例,有效 18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11%;对照组临床治愈13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 66.67% .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2.2 肝脏B超改变的疗效 治疗前治疗组肝脏B超积分为3.80±1.43,治疗后为0.29±0.45;对照组治疗前肝脏B超积分为3.67±1.38,治疗后为 0.33± 0.33.两组治疗前肝脏B超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后肝脏B超积分分别与治疗前肝脏B超积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治疗后两组肝脏B超积分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3 肝功能和血脂 治疗组ALT、AST、γ-GT、TC和TG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对照组ALT、AST、TC和TG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而γ-GT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ALT和AST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γ-GT、TC和TG则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略)

  **P <0.01, 与治疗前比较;△P <0.05,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酒精性脂肪肝属“酒积”、“胁痛”、 “积聚(酒癖)”和“肝癖(痞)”范畴。酒为湿热之品,少量饮之可散寒开瘀,消食通络,调和营卫;而长期过量的饮酒就形成湿热有毒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连及肝胆,停于脘腹或阻于胁下。酒含湿热二性,既能伤阳也能伤阴。作者认为,酒为一种特殊的湿热毒邪,大量饮酒,湿热蕴蒸致肝木失疏,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日久血脉瘀阻、痰浊内生,停于胁下而成本病,病机属实热,以酒毒伤肝,热蕴肝郁,血瘀痰滞为主。治疗上以解酒毒为先,兼以疏肝泻热和祛瘀通滞。葛花解酒消脂汤中葛根和葛花性味甘平,具有解酒毒、醒胃止渴之功效。郝继红等[4]研究显示,葛花有明显的利尿和醒酒作用,可增加人体乙醇代谢酶系的活性,抗乙醇对肝脏醇脱氢酶活性减低的作用,有利于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并提高肝细胞浆中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有利于机体解毒功能的发挥,保护肝细胞免受自由基亲电子化合物和毒物的损害,减轻乙醇的毒性。柴胡苦辛微寒,疏肝解郁泻热。动物实验显示,柴胡有保护肝细胞膜,提高细胞膜磷脂含量,使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以及核糖核酸含量恢复或接近正常[5]。虎杖和茵陈清热利湿解毒化浊。虎杖能抗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抑制炎症渗出,减轻肝细胞损伤;茵陈同时还能降低血清ALT、AST活力和改善肝细胞的水肿、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6]。山慈菇具有化痰解毒、消脂降浊和软坚散结功效,民间用其化脂肪。莪术、刘寄奴和焦山楂三药合用具有行气消食化积、活血祛瘀消滞和化浊降脂之功效。炒白术、炒薏苡仁和泽泻健脾利水渗湿,白术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7]。郑全英等[6]研究证实,泽泻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内合成,从而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炒薏苡仁能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又能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有降脂和利尿降压降糖等作用;白茅根利尿消肿,使酒湿之毒从小便而解;柳枝为肝之先知,升发肝气,渗湿利湿,加强肝脏之解毒功能。枸杞子性味甘平,具有补益肝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枸杞子中的甜菜碱具有抗脂肪肝和防止肝功能紊乱的作用,减轻肝细胞脂质沉积,促进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8]。诸药合用,共奏解毒利湿、疏肝泻热、祛瘀通滞和化浊降脂之功。该组方原则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切中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故临床上能收到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血脂水平,其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Feng ZQ, Sheng ZX, Tan SY. Research progress of pathogenesis of alcoholic fatty liver. Shi Jie Hua Ren Xi-ao Hua Za Zhi. 2002; 10(3): 346-348. Chinese.冯志强, 沈志祥, 谭诗云。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 10(3): 346-348.

  2 Group of Fatty Liver and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Branch Association of Hepat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Diagnosis criteria of alcoholic fatty liver.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 2003; 11(2): 72. Chinese.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2): 72.

  3 Zheng XY.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new dru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2: 29-31. Chinese.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9-31.

  4 Hao JH, Liu LP, Zhang QJ, et al. The action of against alcohol of daidzein and its series derivations. Hei-longjiang Yi Yao. 2000; 13(5): 283-28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郝继红, 刘丽萍, 张旗军, 等。 葛根黄豆甙元衍生物抗醉酒作用的实验研究。 黑龙江医药。 2000; 13(5): 283-284.

  5 Chen QL, Zheng XY, Huang XP. Effects of processed Bupleurum product on experimental liver damage in mice. Zhong Cheng Yao. 1994; 16(3): 22-23. Chinese.陈青莲, 郑祥银, 黄新平。 柴胡炮制品对小白鼠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 中成药。 1994; 16(3): 22-23.

  6 Zheng QY, Chen WL, Jin RK, et al. Pharmacodynamic study of “Liver Lipid-Balancing Granules”。 Shanghai Zhong Yi Yao Za Zhi. 1999; 7(7): 43-45. Chinese.郑全英, 陈蔚琳, 金若盔, 等。 肝脂平冲剂的药效学研究。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 7(7): 43-45.

  7 Lu GY, Li WL. Study of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for anti-aging. Xian Dai Ying Yong Yao Xue, 1996; 13(5): 26-29. Chinese.吕圭源, 李万里。 白术的抗衰老作用研究。 现代应用药学。 1996; 13(5): 26-29.

  8 Luo GJ, Luo H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 and progr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Shanxi Zhong Yi. 1999; 15(4): 51-53. Chinese.罗国钧, 罗海瑛。 脂肪肝的诊治思路及临床研究进展。 山西中医。 1999; 15(4): 51-53.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西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