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脏的起搏点为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在Ⅰ、Ⅱ、aVF、V5导联为直立,aVR导联为倒置;P-R间期应为0.12~0.20秒。
(一)窦性心动过速
1.病因
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某些生理状况,如运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饮用烟、酒、茶、咖啡等时;也可以见于某些心内外疾患,如发热、贫血、甲亢、风湿热、急性心肌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此外还可以由某些药物所引起,如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等)和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等)等。
2.临床表现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常无症状,病理性和药物性者除病因和诱因症状外,可有心悸、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体检时有心率增快(>100次/分),当心率>150次/分时,须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后者以突发突止为特征,而窦性心动过速常逐渐增快和逐渐减慢,在病因未消除时,持续时间较长。
3.心电图表现
符合窦性心律的特征,频率超过l00次/分,一般小于l80次/分。
4.治疗
针对病因,去除诱因,必要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减慢心率。
(二)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系指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动过缓,简称窦缓。
1.病因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某些生理状况,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或睡眠时等;也可以见于某些心内外疾患,如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黄疸、粘液性水肿、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有时还可以由某些药物引起,如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洋地黄等。
2.临床表现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常无症状,病理性和药物性窦性心动过缓除病因和诱因症状外,可有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诱发晕厥、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甚至休克等。体检时有心率减慢(<60次/分),但一般>40次/分,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若出现缓慢而规则的心率时,须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鉴别,但根据心电图表现鉴别不难。
3.心电图表现
符合窦性心律的特征,频率低于60次/分,一般在40~59次/分,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秒)。
4.治疗
针对病因,去除诱因。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若因心动过缓引起心排血量不足症状,如头晕等,可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应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三)窦性停搏
1.病因
窦性停搏可由冠心病、窦房结变性和颅内压增高等病变所致,亦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钾盐、乙酰胆碱)等所致。
2.临床表现及诊断
窦性停搏除出现相关病因症状外,其症状取决于窦性停搏时限的长短,严重者可出现眩晕、黑朦、晕厥,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体检时可及心搏暂停长间歇。根据上述表现及心电图表现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3.心电图表现
由于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使心房或整个心脏停止活动,心电图表现为一段较长时间内无P波及QRS波,其长间期与正常窦性的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长间期后可见交界区或室性逸搏性心律。
4.治疗
参照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有益的选择。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下降或衰竭,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内出现缓慢或缓慢与快速交替的心律失常。
1.病因
多种病变可导致,如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退行性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因素等。
2.临床表现
病窦综合征患者除病因相关表现外,常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表现,轻者表现为头晕、心悸、乏力、纳减、记忆力减退等;重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晕厥、少尿,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
3.心电图表现
(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
(2)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停搏时间>2.0秒)。
(3)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即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发作,后者多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在快速心律失常发作终止后可出现较长的间歇或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
(4)在无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呈缓慢的心室率。
(5)房室交界区迟发逸搏(>2.0秒)、缓慢交界区心律伴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4.诊断
典型心电图表现,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相关性,心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结传导时间)。
5.治疗
无相关的临床症状,不必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对有症状者应接受起搏器治疗。对有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病人应在接受起搏器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