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行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根据病情和病程,IE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AIE)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 carditis,SIE)。前者往往由毒力强的病原体所致,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未经治疗的可在数天至数周内死亡;后者的病原体毒力较低,病情较轻,病程较长,中毒症状较少。随着新型高效抗生素的问世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后已获得显著改变,有时难以与亚急性心内膜炎相区分。根据瓣膜类型,感染性心内膜炎亦可分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an- docarditis,NVE)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晚近,亦有采用以感染的病原体或受累部位来命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右心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right heart infective endocarditis,RHIE)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原微生物类型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微生物近几年已有明显变化。过去最主要的草绿色链球菌现已减少(<50%);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球菌、肠球菌等所致的IE呈增加趋势。真菌感染引起的IE与心血管手术和介人性治疗、广谱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关。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仍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D族链球菌(如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次之。NVE的病原体主要为链球菌,其中AIE以葡萄球菌最为多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肺炎球菌、A族链球菌、流感杆菌和淋球菌。约5%~l0%的NVE由HACEK组微生物所致,这是一些难于生长的非肠道革兰阴性菌,包括嗜血杆菌属、放线杆菌属、人类心杆菌属以及金氏杆菌属等;其他少见病原体有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PVE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是因手术期感染、经由导管或静脉输液,主要病因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类白喉杆菌和真菌。晚期PVE多由一过性菌血症(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牙齿等医疗操作)所致,致病菌与通常IE相似。静脉毒瘾者所致的IE,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以上,其次为链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及真菌。
(二)基础心血管病变
大多数IE发生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但亦可发生于无基础心脏病者。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受累较常见,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以及人工心瓣膜置换术后等。各种类型的基础心脏病变发生IE的危险程度不同(表3-9-1)。据我国的资料分析,IE患者中半数以上有风湿性心脏病,8%-15%有先天性心脏病;伴其他状况者如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及二尖瓣膜脱垂症等占10%。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IE近几年呈明显增加趋势,约占10%左右,可能与各种内镜检查、经血管的创伤性检查和治疗等增多,以及毒瘾者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有关。
基础心血管病变发生IE危险性估计
较高危险性:1.人工心脏瓣膜;2.既往有IE史;3.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4.动脉导管未闭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主动脉瓣狭窄,包括三叶、二叶和单叶瓣;7.二尖瓣关闭不全;8.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9.室间隔缺损;10.主动脉缩窄;11.心内手术后残留血流动力学异常。
中等危险性:1.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2.单纯性二尖瓣狭窄;3.三尖瓣病变;4.肺动脉瓣狭窄;5.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6二叶主动脉瓣或主动脉瓣钙化伴轻度血流动力学异常;7.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8.心内手术6个月以内,伴轻度或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低危险性:1.二尖瓣脱垂但无关闭不全;2.超声提示轻度瓣膜关闭不全,但无结构异常;3.单纯性房间隔缺损;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冠脉疾病;6.心脏起搏器植入;7.心内手术6个月以上,伴轻度或无血流动力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