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

  胚胎学是认识和研究人体从开始形成,发育直至分娩,离开母体这一段时间里的各种现象的学问。藏医在这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有很多成就。

  首先是胎儿形成这一生理现象的认识。早在1000多年前的《四部医典》中,对这个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指出人体受孕最合适的日子是在妇女月经来潮后的12天左右,过早过晚,都不易受孕,这一记载,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是最为科学而准确的。书中还指出,在月经前这一时间里,妇女很容易感到身体疲乏、困倦,面色也憔悴,乳房胀,腰背小腹等处微感不适或疼痛;而在易于受孕的时间里,女性常有较强烈的性欲,也是容易受孕之时。

  藏医认为,胎儿是由父亲的精与母亲的血二者结合而成的,不论是父精,或是母血,只要一方有病,如隆、赤巴、培根有病,就无法受孕,如精或血的外观粗糙,颜色、粘稠度异常,气味不正等,都不会受孕怀胎。在没有显微镜足以观察到细如精子或卵子的结构时,这种描述不仅是自然可取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旧社会,总是把不孕的责任全归咎于妇女,而藏医却明确提出男女双方有着同样责任,这是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藏医还指出,胎儿的形成,还需要正常的“五源”条件。所谓“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无独有偶,汉族中医也认为,胎儿形成后,逐渐发育,"四月而水受之,五月而火受之,六月而金受之,七月而木受之,八月而土受之",二者不谋而合,只是藏医的"五源"与中医的"五行"稍有不同,中医的土,是发育的土地,而藏医的"空",是胎儿发育的空间,意义上都相差不远,也都认为,这五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五者应互相协调,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中国有句古话,叫“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中医对胎儿发育的认识,也都以十个月为准,逐月叙述胎儿发育的情况,如南北朝时期的《逐月养胎方》就有"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腑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的记述,用以观察描述胎儿的发育。对此,藏医的认识则更为细致而深入,它是以周日的时间为单位来认识和观察人体胎儿的发育过程的。它认为,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时间,而这38周具体的发育情况是这样的:

  第1周:父精和母血融合,其状正如在牛乳里滴入乳酪酵母,使其得到发育的动力,并且非常融洽;

  第2周:胎珠状如乳液凝成的胶状物;

  第3周:状如凝结的乳酪或酸奶;

  第4周:质地比较坚固的团状物,有的是圆形,有的呈椭圆形,并开始分化出男女的不同性别;

  第5周:脐带开始形成,与母体相连;

  第6周:与脐带相平衡,形成了一条命脉,使胎儿获得更快发育;

  第7周:胎儿的眼睛等感觉器官开始形成;

  第8周;胎儿的头部开始形成;

  第9周:躯体的上部和下部已经形成;

  第10周:胎儿的双肩,两髓胯骨开始形成;

  第11周:身体的九窍,即双眼、双耳、鼻、口、阴窍等已经形成;

  第12周:心、肝、肺、脾、肾等五脏形成;

  第13周:小肠、胆、大肠、胃、膀胱、三木休等六腑已经形成;

  第14周:两条上臂、前臂及两条大腿、小腿已经形成;

  第15周:胎儿的双手、双肘和双足、双膝已经形成;

  第16周:胎儿的十个手指和十个足趾全部形成;

  第17周:连结胎儿身体上部、下部及里外的血管、脉络均已形成;

  第18周:此时胎儿体内的肌肉和脂肪组织均已出现;

  第19周:胎儿体内的韧带、筋膜、肌腱已经出现;

  第20周:全身的骨骼和骨骼内所有的骨髓均已形成;

  第21周:周身的皮肤开始形成;

  第22周:此时身体内的九窍均已开通,开始与外界通流;

  第23周:胎儿的头发、指甲、趾甲等出现了;

  第24周:上述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已经成熟,胎儿也已经知道疼痛,有所感觉;

  第25周:在胎儿体内的脉络中,气已经出现并开始运行;

  第26周:胎儿已经开始有意识;

  第27周至第30周,是怀孕的第7个月,所有的器官均已成熟,整个胎体也显得圆满;

  第31周至第35周,胎儿继续增大,母体与胎儿的精神肉体均互相影响;

  第36周:此时胎儿多动,显得对所处的地方很不习惯;

  第37周:胎儿似乎显得对所处的地方有反感,不愿再呆在这里;

  第38周:胎儿的头部转而朝下,并准备娩出母体了。

  从以上所叙述的人体胚胎发育过程来看,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在古代各族医学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尽管以上关于胚胎学的一些描述尚不如现代胚胎学那么精确,但也应看到这样的描述既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从历史的观点看,更有其先进性。

  就汉族中医学而言,虽然这方面的历史比较早一些,如在马王堆出土的反映汉代以前医学情况的《胎产书》就载有“一月名曰留形,二月始膏,三月始脂,四月而水受之,乃始成血,五月而火受之,乃始成气;六月而金受之,乃始成筋;七月而木受之,乃始成骨;八月而土受之,乃始成肤革;九月而石受之,而始成毫毛,十月气陈”等记载,但至少不如藏医以周计算的发育情况来得详尽。

  就西方的情况而言,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上各个部分、各个器官都能产生各种精液,幼体是各部分精液的凝合而构成的,也就是说,子代的各个部分是由亲代的各个相应部分的精液发育而来的,如子代的眼睛部分是由亲代眼睛所产生的精液形成的,而耳朵也是由其亲代耳朵所产生的精液发育而来等等。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是极原始的。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阿里斯多德认为胚胎是个整体,不能以部分来解释整体,认为机体内有灵魂存在,机体的发育是由这个灵魂来控制的。后来,西方又出现了所谓“先成论”,认为人体在刚形成的最简单的胚体里,早已具有亲代的完整的形象,只不过它还很小,胚胎的发育只是早已具有人体一切的小胚胎逐渐增大而已。这种“先成论”者,有的认为父亲的精子内即已藏有看不见的“小人”,精子、卵子结合后,这个小人就逐渐增大,发育;也有人认为这个“小人”是存在于母亲卵子里。总之,他们都认为,胚胎只是在体积上不断增大,其中并没有什么其他变化。

  到公元1628年,英国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才打破这种“先成论”的观点,认为人胚是次第发育,由卵而成虫形,而逐渐成为胚胎,最后才发育成为人形的。直到18世纪,俄国的胚胎学家沃耳夫才提出机体逐渐由性细胞发展的,并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证明人的各部分、各器官都是由简单的细胞逐渐分裂、变化而形成的。这是西方胚胎学的“后生论”或“渐成论”的开始。

  除上面所述的关于胚胎的一般发育情况以外,早在1000多年前的藏医,对于胎儿如何成长,如何从母体吸收营养,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关系等,就已经有了相当精辟的见解,这在《四部医典》中有明确的叙述。它认为:人胚胎之所以能不断发育,完全是靠与母体相通的脐带来进行的。它并且极其形象地比喻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好比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中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成长。”而更为精彩的是藏医早就提出了有关胚胎发育经历鱼期、龟期和猪期的论述。

  在公元1285年,一个西藏学者雅吉乌金林巴从西藏山南雅隆西扎地区(今山南地区乃东县)发现了一部古书,书名为《洛班嘎汤》,意译是《佛徒遗教》,书中的第三十四章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人的)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研究者根据书中所载的有关当时藏王赤松德赞以及著名藏族翻译家毗卢札那的事迹,认为此书的著成时间也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

  到公元1689年,当时五世达赖的摄政王第司·桑吉嘉措就在其所著《四部医典蓝琉璃》的论述《医典·身体形成》一章中这样写道:“胚胎发育中的鱼期时,胚胎形成长条形,因此称为鱼期。胎儿长出四脚,并分出头部,形状似龟,因此称为龟期。胎儿从龟期进一步发育成除了有四肢、头部外,还逐渐凸起所有器官,并能从母体中吸取混食,因此称为猪期。”同时,桑吉嘉措还主持召集西藏一些有名的解剖学家、医学家和画家,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内容,绘成古代民族医学上仅有的彩色系列医学挂图79幅,其中的第5幅就是关于人体胚胎发育的,它从父母精血结合开始,逐周都有图形,图中就明确地画出了胚胎经历鱼期、龟期和猪期的内容。

  现代科学证明,人是由低级动物、由单细胞生物经历长期的演变,最终进化成高级动物的。其间曾经历水生生物,包括脊椎动物中的鱼类,而后是两栖类、爬行类,一直到哺乳动物的过程。现代科学家还证明,人体胚胎的发育,从单细胞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开始,逐渐发育成人,这个过程正好复述了人类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的过程。例如,无论是龟、鸡、猪还是人,其胚胎发育早期都曾有明显的鳃裂,也有尾巴,状如鱼类,几乎分不清哪是人,哪是鱼,哪是猪。所以恩格斯曾说过"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藏医关于胚胎经历鱼、龟、猪三个时期,也即鱼纲、爬行纲及哺乳纲这些过程,不管它原来的思想背景是什么,却是十分符合现代进化论及现代胚胎学的认识的。可见藏医胚胎学的成就,应该说在世界胚胎学发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4年新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