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睾丸肿瘤(tumor of testis)比较少见,约占全身肿瘤的1~2%,主要有三个发病高峰:儿童、25-40岁和>60岁,是25~40岁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右侧多于左侧,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隐睾患者睾丸肿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0~40倍。
病因
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不清楚,资料表明可能与睾丸创伤、内分泌障碍、遗传及感染、种族、化学致癌物质等因素有关。但研究表明,与睾丸肿瘤发生关系最密切的原因是睾丸下降不全(隐睾),这可能与温度升高、血供障碍、内分泌失调、性腺发育不全、睾丸生殖细胞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睾丸肿瘤包括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1、生殖细胞肿瘤占95%以上,它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和绒毛膜癌四个基本组织类型。精原细胞瘤约占睾丸肿瘤的60%,发病高峰在30—50岁,儿童罕见。发展较慢,预后较好;胚胎癌约占睾丸肿瘤的20%,好发于30岁以下。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精原细胞瘤差;畸胎瘤约占睾丸肿瘤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下。原发肿瘤体积较大,常与其他类型合并存在。绒毛膜细胞癌约占睾丸肿瘤的1%,易早期血道播散,预后差。
2、非生殖细胞肿瘤种类繁杂,主要包括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和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等功能性肿瘤,间皮瘤、腺癌、横纹肌肉瘤、粘液性囊腺瘤、纤维上皮、淋巴瘤等附属组织肿瘤。
临床表现
睾丸肿瘤在早期症状不明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扪之有时仍保持原来的形状,表面光滑,有时呈不规则形状,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肿大的睾丸质地坚硬,有触摸石块的感觉。有半数思者常觉睾丸沉重,有时觉阴囊或下腹部、腹股沟牵拉感,在跳跃或跑步时明显,站立过久与劳累后可有局部症状加重伴下坠感或轻度疼痛,当遇有碰击或挤压时,可使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常有类似急性睾丸炎或附睾炎症状,抗炎治疗后,炎症虽已控制,但肿块不消,此时应警惕睾丸肿瘤的可能。极少数睾丸恶性肿瘤患者的最初症状常为肿瘤转移所致,如腹腔内转移淋巴结融合成团块压迫邻近组织和腹腔神经丛,引起腹部和后腰背部的疼痛,亦可伴有胃肠道梗阻症状,或因肺转移而出现咳嗽、气急、血痰。若系隐睾患者,当异位睾丸发生肿瘤时,常于盆腔内或腹股沟区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体检时发现同侧睾丸缺如。睾丸肿瘤偶可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症状,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男性乳房肥大、性早熟或女性化。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肿瘤标记物检查血甲种胎儿蛋白(α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AFP等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了解肿瘤组织学性质、临床分期、术后有无复发及预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HCG100%升高,其他非精原生殖细胞肿瘤40%以上升高,精原细胞癌仅5%HCG升高。睾丸肿瘤切除后,HCG持续升高,提示有转移;若术后HCG降至正常后又升高,表明肿瘤复发;HCG升高与预后也有关系。
AFP:正常值<40ng/ml,半衰期4天~5天。睾丸肿瘤中全部卵黄囊瘤、50%~70%胚胎癌、畸胎癌时升高;纯绒癌和纯精原细胞瘤不升高。
二、阴囊检查,透光实验呈阴性,无波动感。
三、影像学检查B超、CT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与阴囊内其他肿物的鉴别,确定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的范围非常重要。胸部X线片可了解肺部和纵隔有无转移病变。
诊断一、诊断要点典型临床表现,特异性的生化免疫测定、有关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临床分期
1、TNM分期
PT 原发肿瘤
PTx 不能评估原发肿瘤
P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
PT1 肿瘤局限于睾丸和附睾,无血管和淋巴管浸润,肿瘤可侵犯白膜,但未侵及睾丸鞘膜
PT2 肿瘤局限于睾丸和附睾,合并血管和淋巴管浸润,或肿瘤穿透白膜,并侵及睾丸鞘膜
PT3 肿瘤侵及精索,有或无血管和淋巴管转移
PT4 肿瘤侵及阴囊,有或无血管和淋巴管转移
PN 局部淋巴结
Nx 不能评估局部淋巴结情况
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单个局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2cm;有≤5个淋巴结转移,且最大直径均≤2cm
N2 单个局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2cm,≤5cm,或有>5个局部淋巴结转移,且最大直径均≤5cm;或肿瘤侵犯已超出淋巴结包膜
N3 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5cm
PM 远处转移
Mx 不能评估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a 局部淋巴结之外的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
M1b 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
S 血清肿瘤标记物
Sx 不能提供或未做血清学肿瘤标记物
S0 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在正常范围内
LDH HCG(U/L) AFP(ug/L)
S1 <1.5×N 且<5000 且<1000
S2 (1.5-10)×N 或5000-50000 或1000-10000
S3 >10×N 或>50000 或>10000
分期
0期 PTis,N0,M0,S0;Sx
Ⅰ期 PT1-4,N0,M0,Sx
ⅠA PT1,N0,M0,S0
ⅠB PT2-4,N0,M0,S0
ⅠS 任何PT/Tx,NO,MO,S1-3
Ⅱ期 任何PT/Tx,N1-3,M0,Sx
ⅡA 任何PT/Tx,N1,M0,S0-1
ⅡB 任何PT/Tx,N2,M0,S0-1
ⅡC 任何PT/Tx,N3,M0,S0-1
Ⅲ期 任何PT/Tx,任何N,M1;M1a,Sx
ⅢA 任何PT/Tx,任何N,M1;M1a,S0-1
ⅢB 任何PT/Tx,N1-3,M1,S2
任何PT/Tx,任何N,M1;M1a,S2
ⅢC 任何PT/Tx,N1-3,M1,S3
任何PT/Tx,任何N,M1;M1a,S3
任何PT/Tx,任何N,M1b,任何S
2、睾丸肿瘤的常用分期方法(Royal Marsden医院)
Ⅰ期 肿瘤限于睾丸,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Ⅱ期 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ⅡA 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cm
ⅡB 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5cm
ⅡC 转移性淋巴结直径>5cm
Ⅲ期 有膈上淋巴结转移0 无腹腔病变
ⅢA 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cm
ⅢB 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5cm
ⅢC 转移性淋巴结直径>5cm
Ⅳ期 远处转移L1 ≤3个肺转移灶L2 >3个肺转移灶,所有病变直径<2cm L3 >3个肺转移灶 ,1个或多个病变直径>2cm H+ 肝转移
鉴别诊断
一、睾丸结核睾丸结核常发生在附睾尾部,并常有输卵管串珠样结节或伴有肺内结核史,OT试验、胸部摄片等有助于确诊。
二、鞘膜积液或精囊囊肿通过透光试验,特别是B超检查,完全可鉴别囊性或实质性肿块。
三、睾丸炎或附睾炎发病较急,多有发热及明显的压痛,或者是剧烈疼痛,积极抗炎治疗后,短期内症状明显缓解。
治疗
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标本应作详细检查,最好行节段切片,了解肿瘤性质,尤其是精原细胞瘤是纯的还是混合的,治疗上有相当大的差别,一般统计精原细胞瘤65%~70%已有转移。如果纯精原细胞瘤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而已有肺、肝转移灶,应想到非精原细胞瘤成分,以下分别讨论治疗方案。
(一)精原细胞瘤睾丸切除后放射治疗,25~35GY(2500~3500rad)3周照射主动脉旁和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第l期者90%~95%可生存5年。如临床发现腹膜后病变即第2期,则纵隔及锁骨上区亦照射20~35GY(2000~3500rad)2~4周5年生存率亦可达80%以上。腹内大块转移和远处病灶预后不良,生存率仅20%~30%,近年亦用含顺铂的化疗,生存率可以明显提高,60%~100%有效应(PVB或DDP十GY)化疗方案在下段内介绍。
睾丸切除时精索有病变者,半侧阴囊亦应包括在照射区内。腹部有>10cm肿瘤,肺部转移癌均有明显的放疗效应。
(二)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癌、畸胎癌、绒癌、卵黄囊肿瘤或各种混合组成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极常见,由于对放射线不如精原细胞瘤敏感,因此,除睾丸切除外应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第l期病例手术证明约10%~20%已有转移,即病理属2期。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病理l期者90%左右可生存5年以上,病理2期者降至50%左右。第3期远处转移144例中肺89%,肝73%、脑31%、骨30%、肾30%、肾上腺29%、消化道27%、脾13%、腔静脉11%。以化疗为主要治疗。在非精原细胞瘤中绒癌常是先转移至肺等远处病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瘤标记HCG及AFP的改变。
婴幼儿3岁以内胚胎癌恶性程度比成年人低,对手术、化疗、放疗耐受性差,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亦低于成年人,仅4%左右,一般不考虑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小儿畸胎瘤、卵黄囊肿瘤等处理与胚胎癌相同。死亡多为血行转移。必要时行化疗。
(三)化疗:
化疗在非精原细胞瘤中有一定地位,主要适应证:①预后不良的I期非精原细胞瘤,已侵及精索或辜九,切除后瘤标仍持续升高者。②ⅡA—Ⅳ的非精原细胞瘤。③晚期难治的肿瘤复发或用药无效,采用挽救性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PvB为基础应用最广,即顺铂,长春新硷,博来霉素组成。常用方案:顺铂20mg/m2/日。第1、2、3、4、5日,长春新硷o.2mg/kg.第2年,博来霉素30mg/周,第2、9、16日,3周为一疗程,共12周。
上述三药综合治疗,部分缓解可达100%,完全缓解70%。I期睾丸肿瘤无转移淋巴结者可不作化疗,亦有主张Ⅱ期病例在多发时再次化疗,可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打击。腹膜后大块肿瘤,未超过横膈亦可化疗,等肿瘤缩小再作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Ⅲ期患者以化疗为主。
预后
睾丸精原细胞瘤总5年生存率达90%-95%,Ⅰ、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00%、75%-9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