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慢性肝衰竭:肝硬化基础+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
22.淤胆型肝炎核心特点:1)黄疸长:持续3周以上;2)黄疸三分离;3)大便颜色浅,皮肤瘙痒。
23.病毒性肝炎知识点:
①DNA/RNA:最直接;
②抗原:e抗原(传染性正在感染复制),表面抗原(仅提示有病毒,不能说明正在感染复制);
③抗体:IgM-近期;IgG-既往。
24.丙肝诊断:接触丙肝患者和有注射、输血、使用血制品等历史。
25.主动免疫:甲型肝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26.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源啮齿类动物(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7.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患者: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8.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核心知识: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出血(鞭击样);肾损(蛋白尿)。
29.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病程第5~8日,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无尿(少于100ml)。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24小时尿量大于3000ml。
30.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人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流行于夏秋季,约有90%的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31.乙脑引起的呼吸衰竭:是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32.梅毒病原体: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
33.乙脑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患者的三大危重症状,亦是抢救治疗的三大关键问题。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体温控制在38℃左右为宜。
(2)抽搐:针对产生抽搐的不同原因分别进行处理。脑水肿引起者应以脱水、给氧为主;高热所致应加强降温;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通气不畅所致脑缺氧者,以吸痰、给氧为主;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则以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等药物镇静治疗,可配合亚冬眠及针灸。
(3)呼吸衰竭: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治疗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解除脑水肿、脑疝等危急症状。可用中枢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人工呼吸器支持治疗。
(4)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治疗:常用脱水剂为20%甘露醇,每次1~2g/kg静滴或推注(20~30分钟内),每隔4~6小时1次,疗程2~4日。
34.伤寒: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为主要病变。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35.伤寒极期玫瑰疹:于病程第6天胸腹部皮肤可见压之退色的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一般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2~4日内消退。
36.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不是确诊(伤寒杆菌培养可确诊)。肥达反应的评价:①“O”抗体凝集价在≥1:80,“H”抗体在≥1:160有诊断意义;②疾病过程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呈4倍以上者更有诊断价值;③若只有“O”抗体凝集价上升,而“H”抗体不升高,可能为疾病早期;仅“H”抗体升高而“O”抗体不增高者,提示从前患过伤寒或有伤寒菌苗接种史,也可能是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反应。
37.伤寒首选喹诺酮类治疗。
38.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状。
39.典型急性菌痢:位于脐周或左下腹,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40.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
【汇总】2023年临床执业医师笔试冲刺1000+精编速记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