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精华:神经系统功能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突触

  突触按信息传递媒介性质分为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组成)和电突触。按突触前后成分之间有无紧密的解剖关系,可分为定向突触(如经典突触和神经-骨骼肌接头)和非定向突触(神经-心肌接头和神经-平滑肌接头)。(注:了解即可)

  经典的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交流信息的基础。经典的突触传递是一个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基本形式。

  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称为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注: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注: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比如说: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这种配体门控通道和上述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通道不同,它的开放引起CL-内流,结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决定于同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问题: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

  A.产生超极化

  B.递质耗竭

  C.释放抑制性递质

  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答案:本题选D。

  当兴奋传到神经未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突触前膜上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的Ca2+进入突触前末梢的轴浆内,导致轴浆内Ca2+浓度的瞬间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即引起末梢递质的释放(transmitter)的量子式释放。递质的释放量和进入轴浆的Ca2+量呈正相关。兴奋性递质释放的量的减少,则产生突触前膜的抑制。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化所作用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

  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正反馈和负反馈

  C.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E.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

  答案:本题选D。

  人类中枢神经元的数量十分巨大,是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并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的活动。只有这样,神经系统才能完成其正常的调节功能。其基本方式是反射活动。反射可医学=教育网=原创以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习而形成的反射。它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注:上述内容稍了解即可)

  下列哪项反射活动中存在着正反馈:

  A.腱反射

  B.排尿反射

  C.减压反射

  D.肺牵张反射

  E.对侧伸肌反射

  答案:本题选B。

  在生理调节中有几种调节系统,其中有反馈调节系统,在反馈调节系统中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常见脑电波

  问题:正常人白天工作时出现的脑电波应为:

  A.α波

  B.β波

  C.κ波

  D.δ波

  E.θ波

  答案:本题选B。

  A.α波:清醒、安静、闭眼及正常血糖范围的情况下出现。

  B.β波:在睁眼和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代表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C.κ波:进入慢波睡眠时出现。

  D.δ波:成人在入睡后,或成年人困倦时出现。

  E.θ波:少年或成年人困倦时出现。

  内脏痛和牵涉痛

  内脏痛(visceral 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引起这类疼痛的有效刺激是脏器的突张扩张、机械性牵拉、脏器的局部缺血、内脏平滑肌的痉挛以及在病损伤时释放的化学物质。其特点是:定位不准确;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或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对烧灼、切割等通常能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不敏感。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一些特点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牵涉痛是内脏痛的一个特征,其发生与脊髓节段分布有一定关系。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其功能与肌梭功能不同,是感受骨肉张力变化的装置。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不变,肌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均增加。因此,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此外,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牵拉抑制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一般认为,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的感受装置发动牵医学教-育网-原创张反射,引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抑制,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当一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力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A.疲劳

  B.负反馈

  C.回返性抑制

  D.腱器官兴奋

  E.肌梭敏感性降低

  答案:本题选D。

  动作电位在神经-肌接头的过程

  生理学教材在讲述该问题时,提到下述内容: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

  接头前膜去极化

  ↓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

  Ca2+进入神经末梢

  ↓

  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释放

  ↓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

  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

  ↓

  终板电位(EPP)

  ↓

  肌膜动作电位

  终板电位(EPP)具有电紧张电位特征,可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

  睡眠相

  问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异相睡眠的特征:

  A.唤醒阈提高

  B.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强

  C.脑电波呈去同步化快波

  D.眼球出现快速运动

  E.促进精力的恢复

  请问异相睡眠从生理角度来讲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与之相鉴别的睡眠有哪些?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REM睡眠)。

  异相睡眠的脑电图与觉醒时的十分相似,主要呈不规则的β节律。眼动电图EOG显著增强;肌电图EMG明显减弱。通过EOG、EEG、EMG三者改变可将异相睡眠与觉醒区别。

  产生异相睡眠的主要脑区位于桥脑网状结构。

  在异相睡眠阶段,脑的耗氧量增加,血流量增多,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及新的神经突触联系的建立,能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恢复。但一些疾病如胃溃疡穿孔、脑溢血、心肌梗塞多在此时发生。

  与之相对应的睡眠是慢波睡眠。

  与之相鉴别的状态有慢波睡眠、觉醒。

  慢波睡眠中,垂腺体分泌生长激素明显增多,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和体力恢复。

  慢波睡眠与脑干中上行抑制系统的活动有关,涉及3个脑区:脑干睡眠诱导区;间脑睡眠区;前脑基底部睡眠区。

  睡眠为正常人所必须。一般成年人如果持续觉醒15-16小时,便可称为睡眠剥夺。此时人极易进入睡眠状态。如长期被剥夺睡眠后,如果再任其自然睡眠,则慢波睡眠的时间浆显著增加,睡眠深度加深,以补充以前的睡眠不足。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