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资格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医师资格 > 焦点关注 > 正文

字字珠玑!国医大师徐经世倾囊相授中医师承临证经验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徐经世,字筱甫,1933年生,安徽巢湖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首届“安徽省国医专业师资”和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中医师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春来秋往,时光荏苒,余今已近鲐背。然则人生虽短,但矢心不改,在回望中矫正导航,前行中传承加责。今就本题做一次回顾性笔录,唯求共勉。

家学濡染,师承授受正当时

承接家学

从祖辈起,家学乃为“以仕为民、以儒育人、以医救人”三段立身处世的家史。然时代有隔离,但总体走向是非常明确的。到我承接家技时适逢新中国诞生,不论学什么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这将打破私传家技谋生的旧俗。这样大的变革让我由儒家学堂走上承接家技之路,跟随祖父徐恕甫习医。祖父待病人老少无欺,一视同仁,从不计较诊金,对贫困患者更是免费施医施药,一如既往,习以为常。这种仁术精神在我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让我在初入医门就得到良好的医德熏陶,使“便为良医”的信念更加坚定,引领着我一直健步地走到如今,这可谓是我承接家技的第一步。

读书跟师抄方

从传统学技来说,师徒相承,别无秘法,除熟读经典外,每日临证抄方,释疑解惑,数年之后,自然得其薪传。抄方是基本功,抄一遍留下的印象会很深刻,而保存下来的医案又便于反复揣摩。尤其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性,以为望一眼便全知其然了,其实不尽然。我的抄方感悟是:要想求得真知,必须自己求索。孟子有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唯有一丝不苟,勤奋扎实地进行自我追求才是“真得”之道。

初学的起点是跟师抄方,但要紧接读书,“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读书该熟读必须要熟读。因为有些内容对初学者似乎是懂,其实没有真的弄懂,所以必须要读透方可理解。虽然师承讲授不够系统,但它最贴近临床,理论与实践对接,让求知者感知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性,与现代课堂讲授相比要胜上一筹。

从师通常是紧跟一个老师,虽然局限,但至今天,还在仿效,其之可取在于所学比较专一,特别对入门初学,有一定的意义。跟师从专一到有为之际,还需开阔视野,要在认真思考勤于临床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学习中医贵在于“悟”。因为知识分为意念性和记忆性,中医属于意念性知识。这种“意念”实质就是“悟”,而且需要建立在熟读经典和丰富临床实践之上。余以为需要带着问题去“悟”,即:以问题为导向,以症状为导向,这是切不可忽略的。

院校学习

学习对我来说是跬步前行的,在走过一、二步后,第三步即是我的学习转折点,到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学习。通过一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两年延修学习,随祖父门诊和医院会诊,并受到温病学老师高翰府和王任之、陈粹吾两位知名老中医的教诲,丰富了我的知识和临证能力。1960年成立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我便成为一名住院医生,担当起住院和门诊等临床诊疗任务。我的中医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学术溯源,仰效新安承新知

学术是理论的代名词,它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中医的学术即是医学的技术,它涵盖着阴阳五行等诸多方面,其之溯源始于《内经》,后发仲景,继而延传历代,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医者的水平和经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何去衡量,余认为又当用临床疗效来定高低。

当今中医如何提高学术水平?首先要打好基本功,用心领悟。余之家学经验是多样的,家祖医案的处方用药与新安内科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在临证中既重视经方又注重李东垣之法,并顺应病机的变化,灵活运用朱丹溪、叶天士和新安医家程国彭、吴澄、余国佩等前贤的立法用药。

余认为做好临床需要思维灵活,每在明辨病机后处方用药时,既不能执方,又不能离方。不执方,因病有异同,不能以法治之;不离方,药虽变更,亦不能离乎方法之外。正如昔贤有云,用古方治今病,如拆旧屋造新房,必经大匠手斧削之,长短适中,节节中窾,方能成其大厦。故仲景先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出入加减皆示人以临机应变,因证制宜,活泼运用之心法,业医者诚能心领神会,当不难庶几进之。如此临床能否应对全靠自己求之,所以医者之难,难在辨证。若求之有成,当以“瘦因吟过万山归”的精神去追求。我强调临床要仰效新安是因为新安医学是多学科的流派,不局限于地域,是中医学中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新安医家辈出,薪火相传,他们著书立说都是为指导临床实践。

八法临证效验

历代新安名医重视“治病求本”,强调病机辨证在诊疗中的作用。其中程国彭创立的八字辨证和八法构建了中医辨证治法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余以临证经验来解析其疗效。

一是温热病的高热入营,神志昏迷,生命垂危的案例,治需快捷,拟用凉开,两粒安宫牛黄丸丸,热退神清,由危转安。

二为伏邪新感,病时夏秋,燥气当令,寒热不解,拟按夏湿秋燥,少阳不和的辨证,施以竹叶石膏汤合小柴胡汤出入,连服3剂而热退。

三是温病后期,低热不退,取用青蒿鳖甲饮加味以引邪外出,透邪达表,而低热得解。本方出于《温病条辨》,具有养阴透热之效,为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舌红少苔,夜热早凉,脉象细数,其之功效,清代吴瑭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入,鳖甲不能独出阴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四有暑湿时病也是外感病之一,时下虽少有问津,但要了于心中,有备应对。暑湿病在盛夏时往往难以避免,一旦为病,两者常常相兼出现。治疗时要注意清暑则湿浊难化,化湿则暑热易盛,颇须以“和”调之,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为宜。若暑重加用两鲜(鲜竹叶,鲜荷叶)即可应效。如暑热轻以清暑益气、重者当取人参白虎汤出入为用。藿香正气散实为寒湿、暑湿证的良方,不过当下只把它看作一般的成药取用,应引为思考。对于湿温病的诊治,新安前辈王乐匋有其经验明旨,提出湿邪要紧紧把握“透、化、清、渗”的四字之法。为热化当清,而清其热尤需化其湿,湿去则热势张,拨之自易,不然徒清其热不化其湿,不仅热无由解,其甚者戕害阳气,变化将不可胜言。他的旨言是对湿温病深刻化解治疗的原则。

五是杂病为常见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如何应对,在于辨证取法。而法有“八法”,取用何法,又是对医者的考验。余认为得遵守程国彭所说“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由是推之,而取其“和”法,较为切体。所谓有清而和之,温而和之,消而和之,补而和之,攻而和之,燥而和之,兼而和之等。由此观之,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可盖全局。认知不管取八法中哪一法,最终的目的都涵盖着一个“和”字。所以和法是中庸之法,是调和疾病矛盾的抓手,也就是通过和解或调节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举凡脏腑气血失调,皆可用和法以调之,可见和法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常见者如:和解少阳、调和营卫、降阳和阴、潜阳和阴、调和肝脾、交通心肾、透达膜原等都以和法为效。和者,纠偏救弊是也。但在临证中还要以常应变,才能参悟玄机,领略奥妙,做到圆机活法,举一反三。

和法有四种

本着以上的原则,余在临证中具体又拟定了四个方法和方药:一为和解表里,通达内外(小柴胡汤主之);二为降阳和阴,消痞散结(半夏泻心汤);三为潜阳和阴,以期其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本方为经方,具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镇纳固摄之用,全方合力以达到阴平阳秘,精不外泄之功);四为和煦肝木,调理脾胃(本法取用方药约有15首,如胃脘痛属寒湿者良附丸、枳术丸、二陈汤;寒热夹杂者,连理汤合丹参饮;虚寒者以香砂六君子丸;嘈杂吞酸者取用温胆汤、黄连与红豆蔻、旋覆代赭汤加减;木贼土虚而泄者用痛泻要方加味;若肝郁不达,气机不畅者予以四逆散、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之类;而对肝肾阴虚,气郁失疏用一贯煎、二至丸等方)。如此列举是期望大家认知和法及其对杂病的施治奏效频传的作用。

我之所悟,取法之妙在选方用药,往往都是相反相成,寒热并用,有升有降,把握轻重,融为一体,这是中医治病提效的重要环节。

做好临床需重内科

余常思,要做好临床,首先要从内科着力,积累经验,扩大视野,医理都是相通的,对妇儿科疾病也要有自己的认知。如多年来接诊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症和妇科杂证的人次可以万计,通过调经得到种子者有数十之多。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年近不惑的妇女因卵巢残缺不孕,后经调经治疗怀孕。余针对病机,取用益母胜金丹合温经汤加减制作为膏,连服两料,药尽数月而怀孕。本例虽为个案,但其中之妙有值得探索深研,经验在于积累。另以琥珀10克入睡时外贴脐穴法治婴儿惊哭症,一贴即可,疗效迅捷。对此证古籍《三湘医话》载有殷德憬治疗小儿夜啼有分寒热,寒啼温胆加荆防,热啼导赤散加僵蚕、钩藤,惊啼导痰汤加姜竹沥。三啼均重蝉蜕衣。

尊重荣誉,自我修身传技艺

“国医”之誉,功在大家。余今虽年近九旬矢志依然不改,虽偶身体有感欠佳,确有力不从心之处。但如何不懈做好社会服务和传承工作,心怀只有把身体调至稳定状态,方可发力去完成旨在任务。

如何做好老师

做好传承是师徒两个方面,师在传,徒在承;师真传,徒真承。老师如何传,余认为有三点:首要的是做好为人师表,也就是先要传德。仁德、仁术是本职的要求,遵循“醇正”之道去影响后学,这是责任的首要;其次要按照各自的状况,积极负责做好临床带教,毫不保留把自己的“真金白银”传给学子。要用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带教的准则,并以医学修身铭作为传承的勉言:

矢志岐黄,不忘初心;

牢记宗旨,忠诚敬业;

仁德仁术,以人为本;

知彼之苦,若己有之;

严于律己,宽恕为怀;

传承有责,寄望后学。

三是不以老师自居,甘做学生,做到师生共进。以临证疑难问题为导向,相互交流,彼此启发。“传”的过程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承”的同时也是对老师的施压和促进。只有师生敞开心扉,思想碰撞,传承才能收取正果。

如何学习理论、做好临床

我通过总结自身学习的历程和师承接受的数十年间对于如何学习理论和做好临床,作了一个文字归纳,立出读书心要和临证要诀,录之于此作为传承的抓手。

一是读书心要。学习中医尤为需要读书,因为中医是一门以人为本、治病救人的学业,要学好本领,必须谨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诫训,把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提高疗效。如何读好书,归纳为“读、看、练、记”4个字。读,就是埋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站在理论的高端上;看,是随师应诊,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从实践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练,是在中医典籍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历练,不断提高医术;记,是在实践中多写多记,对中医典籍的学习心得、师诲及临床成功经验一一记录,认真揣摩,心领神会,不断提高医术和医论水平,这是读书心要的所在。

二是临证要诀。首先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中医先贤们都是掌握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上,认真思索,勤于临床,不断学习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及理论,思考临床中失败的教训,注重博采众长。况医学专业是关乎生命、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而且病证本身因人、因时、因地变化多端,必须要具有学到老、做到老的精神。只有知识广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疾病,解决患者的痛苦,做到恪尽职守。

三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切不可抱着应付的态度草率从事,更不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必须要树立一种无私和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简而言之,就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以医而言,生命所系、职责所在,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医者在诊务中要细察病情,了解病情的全过程,以病人至上,做到有问必答,让病人安心、放心,树立起强大的信心。治病不是医生一方面的事,医患要协同,同心合力方可百战不殆。

四是辨证思维,随机应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它博大精深而且富有深刻内涵,中医学子要想掌握好“辨证论治”,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及敏捷的思维,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切中病机,把握主次,同时还需要尊重现实,正确认识西医学微观辨证,关注实验检查,为我所用,以期发挥中医特色,达到治病求效的目的。

五是取方用药,以效为本。为医之本是治病救人,但诊病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取方用药,而方药的取用,又贵圆活变通,把握分寸。既要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标本兼顾;也要重拳出击或点到为止,或润物无声,或双管齐下。尤其是药对之宜,生制之异,唯求协同以增其效,制约以矫偏颇。而谓圆活变通,是有准则的圆活,也即是万病不离其本。尽管病属疑难,只要善抓关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四两之力,可拨千斤,以获奇功。

余以自己的习医之路,行医之术,思医之得以飨同道,言虽未尽此意,但心志已明。

作者:徐经世

文章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