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休年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问题,今天有一则有关延迟退休的消息,引起广泛讨论
2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世界主要经济体退休年龄普遍都提高到了65岁以上。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的延迟退休改革方案。
方案会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等。
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人社部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统筹社会各界建议,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其实,早在2013年12月,我国便决定将要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人力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提出,可能会首先考虑从专业工作者起步,包括医生、教师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解释,医生、教师等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女性的退休年龄是55岁。但这类专业人员往往越老越“吃香”,如果从这个年龄开始延迟退休,很具合理性。
此后,2016年7月,人社部印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延迟退休。
2019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医师队伍管理情况和执业医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委员郑功成建议完善医师退休制度,适当延迟医生退休年龄。
现在,延迟退休终于被提上了日程。而且从过往的提案来看,很有可能从医生开始实施。
渐进式延迟,避免新矛盾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关系到全体公民利益,要小步慢走,稳妥推进,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一是针对不同行业、工种实施差别化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有一些工种,比如说重体力劳动者,如果非要延迟到60岁以上退休,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各个工种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意愿,比如说医生和教师等群体可能更倾向于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二是考虑实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
即设定一个退休年龄区间段,当员工到达退休年龄的最低限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这个年龄之后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到达退休年龄的最高限时,则必须办理退休手续。实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一方面可以给予职工更大的自主权,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使一些有精力、有能力的人员可以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三是领取养老金可“早减晚增”
不少专家表示,不一定非要强制某一年龄才能退休,但在养老金的领取上可以“早减晚增”,也就是早退休的人领取比例低一些,晚退休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养老金领取,这是对于坚持工作的人的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