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此整理了“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详情如下:

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是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度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另外,肾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尤以心、肝、脾为主。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乙癸同源,肾阴不足,精亏不能化血,导致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亢;肾与脾先后天互相充养,脾阳赖肾阳以温煦,肾虚阳衰,火不暖土,又导致脾肾阳虚。

1.肾阴虚

“七七”之年,肾阴不足,天癸渐竭,若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伤肾耗精,或数脱于血致精血不足,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脏腑失养,“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遂发经断前后诸证。肝肾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若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易致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出现心肾不交;肾阴虚,精亏血少,不能上荣脑,出现脑髓失养等。

2.肾阳虚

绝经之年,肾气渐虚,若素体肾阳亏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可致肾阳虚惫。若命门火衰而不能温煦脾阳,出现脾肾阳虚;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易酿成痰湿;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而为瘀,又出现肾虚血瘀。

3.肾阴阳倶虚

肾藏元阴而寓元阳,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或激发、推动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致诸症丛生。

本病以肾虚为本,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而且经断前后,肾气虚衰,天癸先竭,所以临床以肾阴虚居多。由于体质或阴阳转化等因素,亦可表现为偏肾阳虚,或阴阳两虚,并由于诸种因素,常可兼夹气郁、瘀血、痰湿等复杂病机。

辨证论治

绝经前后诸证以肾虚为本,治疗上应注重滋肾益阴,佐以扶阳,调养冲任,充养天癸,平调肾中阴阳。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攻伐,以免犯虚虚之戒。并注意有无心肝郁火、脾虚、痰湿、瘀血之兼夹证而综合施治。

1.肾阴虚证

主症: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胶、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龟甲等。

若出现双目干涩等肝肾阴虚证时,宜滋肾养肝,平肝潜阳,加枸杞子、杭菊花、沙苑子;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以增平肝息风镇潜之效;若心肾不交,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舌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加减。

2.肾阳虛证

主症: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

3.肾阴阳俱虚证

主症: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合二至丸加减。常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等。

上文“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由医学教育网整理,更多医考信息、政策新闻、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专长-超值精品班

2022年新课

18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