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iosis)(3)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鉴别诊断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1、胸廓出口综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肩锁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主要是由于上述解剖位置发生先天性畸形、外伤瘢痕、骨痂或肿瘤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而表现出的神经、血管症状。在使斜角肌收缩、增大胸腔压力(挺胸深呼吸)及改变患侧上肢位置(过度外展肩部或向下牵引下肢)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X线片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狭窄等。锁骨下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2、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一种原因不明的运动神经原疾病。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从手向近端发展,最后可侵及舌肌和咽部。与颈椎病不同点为:对称性发病;感觉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也正常;无神经根性疼痛。

  3、颈神经根肿瘤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神经根疼痛,有典型节段性损害体征。可借助MRI和脊髓造影进行诊断。

  二、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1、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不明,可能与劳损、韧带退行变有关。东方人种发病率较白种人高。骨化的后纵韧带可为节段性或连续性,当骨化的后纵韧带厚度超过颈椎椎管的30%时,即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在X线片的侧位及CT可明确显示此种疾病,诊断较容易。

  2、与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的脊髓压迫症状的鉴别借助CT、MRI一般可明确。

  三、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鉴别
    1、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眩晕分为脑源性、耳源性、外伤性和神经官能性等。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属于脑源性。常见的耳源性眩晕有:①梅尼埃病:眩晕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前庭功能减退,发作时有水平型眼震颤,神经系统无异常。②链霉素致内耳前庭损害:常在用药后2-4周出现眩晕,伴平衡失调、口唇及肢端发麻。无眼震。眼源性眩晕多由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引起,当遮蔽病眼时症状可消失。头部外伤所致的眩晕常伴有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及头痛等。神经官能性眩晕常有多样临床表现。但检查时却无明显客观体征,其发作也无一定规律性,易受情绪影响。

  2、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相同的心前区疼痛、心律紊乱等,但前者没有上肢节段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心电图检查有病理性改变,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症状。

  3、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症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患侧上肢乏力、沉重、疼痛及麻木。检查可发现患侧上肢血压低于健侧,桡动脉搏动减弱及患侧锁骨处可闻及血管杂音。此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主要是行椎动脉造影。如发现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伴患侧椎动脉血液向锁骨下动脉远端逆流,则诊断肯定。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牵引有坐位牵引及卧位牵引两种。坐位牵引时,病人坐在橙子上,用四头带固定住下颌及枕部,向上垂直牵引,以体重作为反牵引力,重量可达10~20kg,每次1~ 2小时,每日1~2次,视病人的反应而增加或减少牵引时间及重量,1月为一疗程。卧床牵引时病人仰卧于床上,头部床脚抬高,用四头带与身体纵轴呈30°角方向牵引,重量为3kg,每牵引2小时休息1小时,可1日多次。1月为一疗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大多数均可通过牵引得到治愈。牵引疗程结束,症状缓解或减轻,仍需应用颈圈固定。

  2、颈托和围领主要用于限制颈椎过度活动,但不影响患者的行为活动。目前主要使用充气型颈托,除固定颈椎外,还有一定的撑开牵张作用。

  3、推拿按摩对除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颈椎病可以减轻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注意手法要轻柔,不宜次数过多,切忌进行强力旋转手法。因为患者的颈椎不稳定,强力的手法可致颈椎半脱位或脱位甚至造成四肢瘫痪。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理疗可加速炎性水肿的消退和松弛肌肉作用。

  5、自我保健在工作中定时改变姿势,做颈部轻柔活动及上肢运动,有利于颈、肩部肌肉驰张的调节和改善血循环。在睡眠时,宜用平板床,枕头高度适中,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

  6、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所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镇静药、肌松弛药都属对症治疗,如长期使用,可产生一定副作用,故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睡眠时才短期、交替使用。当局部有固定和范围较小的痛点时,可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有典型的神经根痛者可行颈硬膜外注射,通常用醋酸泼尼松1.7    ml,加2%利多卡因4ml,7-10天1次,3-4次为一疗程,间隔1个月可重复使用1次。本方法有一定危险性,应在麻醉科医生执行。

  二、手术治疗如诊断明确,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脊髓压迫症者应进行手术。在过去,均做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但由于减压作用小疗效不佳,故有人从后路切除椎板后拉开脊髓摘除突出物,但牵拉脊髓常使症状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截瘫。60年代起,开始进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结果。经前路手术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而且使椎体融合后可减少复发,原有的骨赘也会逐步吸收。手术方法是病人仰卧、肩部垫枕、颈左侧或右侧横切口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动脉与甲状腺之间直达椎体,用针刺入应切除的椎间盘,并拍床旁片定位,用骨刀、钻头或环锯将椎间盘及其上下一部分椎体切除,一直要看到后纵韧带或硬膜,再用咬骨钳或刮匙将后缘的骨赘尽量清除,然后取髂骨做椎体间植骨,手术后用颈圈或石膏固定,一般需2~3月,手术可于颈丛阻滞或针麻下进行,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预后颈椎多数颈椎病病人一般有从急性发作到缓解、再发作、再缓解的规律。多数颈椎病患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颈椎病预后不一,其中麻木型预后良好,萎缩型较差,根痛型介于二者之间;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对脑力的影响较严重,对体力无明显影响,有的椎动脉型患者终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形成偏瘫、交叉瘫,甚至四肢瘫,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的体力损害较为严重,如不积极治疗、多致终生残疾、但对脑力的影响小。

  预防
    一、颈椎病的预防
    (一)阅读有关颈椎病的书,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乐观精神,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三)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五)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七)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

  (八)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九)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

  二、颈椎病患者的床各种床铺各有其优缺点,而且与个人居住地、气候、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有关。但单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因此,选择一个放在床板上有弹性的席梦思床垫为好。它可以随着脊柱的生理曲线变化起调节作用。

  三、颈椎病患者的枕头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这个“正常”位置是指维持头颈段本身的生理曲线。这种重量曲线既保证了颈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因此一个理想的枕头应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因为这种形状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可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

  其次,对枕蕊内容物选择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荞麦皮:价廉,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枕头的高低。

  ②蒲绒: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高低。

  ③绿豆壳:不仅通气性好,而且清凉解暑,如果加上适量的茶叶或薄荷则更好,但主要用于夏天。其他如鸭毛等也不错,但价格较高。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高枕无忧”以生理位为佳,一般讲,枕头高以8~15cm为宜,或按公式计算:(肩宽-头宽)÷2.颈椎枕亦可起预防或治疗作用。

  四、颈椎病患者的睡眠体位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恢复疲劳的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根据这一良好体位的要求应该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此时全身肌肉即可放松,这样,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五、颈椎病哑铃医疗体操
    (一) 屈肘扩胸:两腿分立肩宽,两手哑铃自然下垂,两臂平肩屈肘,同时向后扩胸。反复12~16次。

  (二) 斜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肘置于胸两侧,上体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三) 侧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进置于胸两侧,左手持哑铃向右侧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四) 上方出击,两腿分开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时置于胸两侧,右手持哑铃向上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五) 伸臂外展:两腿分立与肩宽,双手持哑铃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举,左右交替重复6~8次。

  (六) 耸肩后旋: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臂伸直向下,两肩用力向上耸起,两肩向后旋并放下,反复进行12~16次。

  (七) 两肩后张扩胸后伸: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肩伸直外旋,两肩后张,同时扩胸,反复12~16次。

  (八) 直臂前后摆动:两腿前后分立,两手持哑铃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时前后交替摆动,重复6~8次,两腿互换站定位置,同时摆动6~8次。

  (九) 头侧屈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向左屈曲,达最大范围,再向右侧旋转到最大范围,左右交替,反复6~8次。

  (十) 头前屈后仰: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前屈,尽可能达最大范围;头颈部向后仰达最大范围,重复6~8次。

  (十一) 头部旋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重复6~8次。以上动作要轻柔,旋转动作因人而异每天可作1~2次。

  护理:

  1.严防急性头、颈、肩部外伤。

  2.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如穿衣、刷牙、洗脸,扫地、取物以至打电话、炒菜,吃饭等几乎每项都涉及脊柱姿势的活动。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和高低合适的枕头。人有1/3的时间在枕头上度过,若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不合适,导致颈部肌肉韧带及关节等的不协调受力,使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

  4.对于长期处于低头位置或需要保持头颈部处于某一特定姿势者,要注意正确的坐姿,调整桌椅的高度,定期改变头部体位及定期运动等,最好定期做头颈肌的锻炼,如颈后伸动作或颈椎操,以恢复颈部肌肉平衡,防止劳损。

  5.注意保暖,风寒常导致肌肉痉挛、僵硬,然后造成落枕,颈部受风寒是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