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iosis)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导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一般来讲,颈椎的老化与退变20岁左右就形成了。研究发现,我国颈椎病人的椎管矢状径普遍较小,平均比正常人小3毫米,原来椎管仅10余毫米。
病因和发病机制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中的最基本的原因。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变性、增生、钙化,形成颈段脊椎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发生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
2、损伤:
急性损伤可使已有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诱发颈椎病。但暴力致颈椎骨折、脱位所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则不属于颈椎病的范畴。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
胚胎或发育过程中椎弓根过短,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cm)。因此,即使退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而发病。
病理改变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由于颈椎间盘向四周膨隆,可将其周围组织(如前、后纵韧带)及椎体骨膜掀起,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组织之间形成间隙,称“韧带间盘间隙”,其中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就可能对脊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如不及时减轻压力,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根据组织结构及症状不同,将颈椎分为六种类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特点颈项疼痛,常常是颈椎病的首发症状,急性发作者俗称“落枕”占颈椎病80%,此型病程多较长,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临床症状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呈持续性酸痛或钻痛,头动时加重,可向肩背部及头后上肢扩散,疼痛伴有颈部僵硬感,转动时颈部可发生响声,检查颈部有明显的压痛,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X线检查常显示弯曲度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发生率仅次于颈型。病因主要由于颈椎、椎间孔、邻近组织粘连、关节错位等病变使神经受压刺激所致,其中以颈5、6、7神经受累多见。其症状是受累一侧单根或几根的神经根由颈部向肩、臂、前臂及手部呈电击样放射,常为钻痛或刀割样痛,多数还可表现患侧上肢沉重无力,麻木等感觉,病程较长者可发生肌肉萎缩,咳嗽、打喷嚏、上举、头颈过伸或过屈等活动诱发加剧。
检查患者颈项强硬,活动受限,颈生理前凸变小,颈部有多处压痛点,最有诊断意义是相应颈椎两侧有放射性压痛。压头试验,上举试验、臂丛神经牵挂试验常为阳性,X线检查,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刺,椎间孔缩小,少数有椎体或关节脱位等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分布表:
神经根 | 椎间盘 | 症状 | 肌力及反射变化 |
颈3 | 颈2~3 | 颈背部皮肤麻木感,耳廓部及乳突的疼痛,枕大神经有压痛 | 临床不能发现,除非作肌电图 |
颈4 | 颈3~4 | 颈背部麻木感,疼痛沿提肩胛肌放射,有时可放射至前胸 | 无发现,除非做肌电图 |
颈5 | 颈4~5 | 疼痛沿颈侧方放射至肩部,三角肌上部麻木(腋神经分布区)有时上臂外侧及前臂桡侧亦有,但手部无影响 | 上肢及肩伸无力,特别在90°以上,三角肌萎缩,无反射变化 |
颈6 | 颈5~6 | 疼痛放射至上臂及前臂的外侧,常到拇指及示指。拇指尖或手背第一背侧骨向肌处麻木感 | 肱二头肌无力,肱二头肌反射降低 |
颈7 | 颈6~7 | 疼痛放射至前臂中段,中指,但示环指亦常有疼痛,肩胛骨内缘及胸大肌有压痛 | 肱三头肌无力,肱三头肌反射降低,伸腕及伸指力有减退 |
颈8 | 颈7胸1 | 疼痛放射至前臂内侧、环小指及环指中段有麻木感,但很少在腕关节以上 | 肱三头肌及手小肌肉无力,无反射改变 |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较少见,主要发病于40多以后,病理是颈椎体后方骨赘,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及反应性硬脊膜周围炎等改变,对脊髓和动脉构成机械压迫导致临床症状脊髓受压出现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不稳,发抖肌无力有踩棉花或海绵样感觉等,少数可因猛烈仰头而顿感全身麻木,双腿软弱无力,卧床休息减轻,同时出现四肢无力,紧束感,大小便障碍,动作不灵活,呈不完全痉挛性瘫痪,有些患者可合并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型症状。
检查:可见双侧肢体脊髓传导束感觉与运动障碍,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髋及病理反射阳性,无放射痛,咳喇加重现象,X线表现椎体后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变小,颈生理曲度反张且钩突关节骨化,椎管前后径缩小(<14mm)。CT显示颈椎骨周围骨赘形成,椎管内可见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肥厚等占位性改变,MRI主要表示椎间隙组织后凸,钩椎关节前凸,椎管呈糖葫芦样改变椎间孔变窄等。
脊髓型颈椎病在老年人损害较常见,应与肌萎缩性侧索萎缩征、动脉硬化性脊髓病,脑部病变导致疾病相签别,以免耽误病情。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同义名繁多,为病因或症状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椎综合征,外伤性颈性头痛,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或Barre-Lieou综合征等,约30%颈椎病患者有此综合征,其主要病因是颈椎退行性变,病理改变为颈6以上的病变如钩椎关节增生,椎体脱位,关节突骨刺、后侧型突出等因素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使血管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血管狭窄,造成通过血流量减少而引起供血不足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椎动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症也可累及引起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是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其中较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
(1)头痛呈发作性出现,持续数分钟,数小时及更长,主要部位于一侧的颈枕部或枕顶部,痛感表现为跳痛,波动性痛,灼痛,闷痛伴有患区酸胀,异样感觉,发作由颈后、耳后、头顶区、向眼眶区鼻根部放射,剧烈时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胸闷,血压改变等自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2)眩晕:是本症常见症状,性质呈旋转性,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旋转感觉,身体摇晃,走路不稳,症状通常是在工作、休息、颈部姿势改变、头部过度旋转或伴屈时诱发或加剧,数秒钟消失,也可长达数小时,眩晕同时合并耳鸣、听力减退,渐进性耳聋,须与美尼尔病相区别,有些患者可发生猝倒,数秒后能很快爬起,神志清楚,对于年龄偏大患者一定要小心。
(3)视觉障碍,主要由于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常表现为发作性视力减弱,眼前暗点,闪光,视野缺损,模糊等。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发生退变异常,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直接或反射性刺激所致。其中,较常见有疼痛和感觉异常、血管、腺体分泌和营养障碍及内脏功能紊乱等。
1、疼痛与感觉障碍:
是交感神经痛的特点,主要为酸困压迫性或灼性的钝痛,其产生的部位多较深,界线不清,范围也特别广泛,但并不沿周围神经分布。
2、血管运动与神经营养障碍:
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是椎动脉综合征出现的重要原因。而长期刺激,可造成上肢血管运动和神经营养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发冷、发绀、水肿、汗腺分泌改变,关节发僵、骨质疏松或钙化等。
3、心脏症状:
颈椎病或上段胸椎病可引起心肌功能紊乱,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痛,特点长时间持续性压迫痛或钻痛,也可成发作性出现随头部转动、上举手臂,咳嗽、打喷嚏可加剧疼痛,并伴有心跳加快、早搏出现,因此,称之为颈性心绞痛。
六、混合型颈椎病,具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