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是牙齿的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逐渐被破坏的疾病。龋病是人类常见病,患龋病的牙齿亦称虫牙、蛀牙。龋病不仅使牙齿缺损,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咀嚼功能障碍等,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牙髓、牙槽骨及颌骨的炎症。牙因自身修复的能力,一旦形成龋洞,则不可能自行恢复。龋病影响儿童牙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生长发育,使健康素质下降。
病因和发病机制
龋病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一、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二、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三、宿主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四、时间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改变
龋病是牙对呀菌斑及其代谢产物的反应。这种反应过程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初期超微结构水平的脱矿和再矿化,以及晚期的龋洞形成。在酸的作用下,牙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钙和磷酸盐等无机离子脱出,称为脱矿。人牙龋损的形成是脱矿与再矿化的连续性反应。
一、釉质龋由损害进展的前沿开始,分为四个区:①透明区,是损害进展的前沿;②暗带,位于透明带与损害体部之间;③损害体部;④相对完整的釉质表面带。以上四层病变的出现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以下六期:①龋齿脱矿最早的表现是表层下透明带发生;②透明带的扩大,部分区域有再矿化现象,其中心部出现暗带;③龋白斑;④继之出现棕色龋斑;⑤龋病达牙本质,发生潜行龋,临床表现为蓝白色;⑥龋洞形成。
二、牙本质龋牙髓和牙本质组织可看成一独立的复合体,龋病损害的前沿产生脱矿,进而有细菌入侵。牙髓和牙本质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损害进展速度、脱矿程度和侵入组织的细菌数量。光镜下看到:①坏死区;②细菌侵犯区(感染区);③牙本质脱矿区;④高度矿化区(硬化区);⑤修复性牙本质层。
三、牙骨质龋酸和细菌可沿牙骨质的生长线向上、下两侧扩展,使牙骨质脱矿,有机物分解,形成潜行龋,并可很快深入牙本质。
临床表现
一、按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acute caries):又称湿性龋。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猛性龋(rampant caries):又称放射性龋,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Sj?gren综合征集及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或未注意口腔卫生,在短期内多数牙同时患龋,病程发展快。
2、慢性龋(chronia caries):又称干性龋,。病程进展慢,龋损呈黑褐色,质地较干硬。
静止龋(arrested caries):在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变环境的改变,牙体隐蔽位置外漏或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变化,龋损不再继续发展而维持原状,如牙邻面龋,由于相邻牙被拔除,龋损表面容易清洁,龋病进程自然停止。又如牙合面龋,由于咀嚼作用将龋损部位磨平,菌斑不易堆积而病变停止,称为静止龋。
3、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形成微渗漏,都可能产生龋病,为继发龋。继发龋也可因治疗不彻底病变组织发展而来。
二、按解剖部位分类
1、窝沟龋和平滑面龋窝沟龋指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面沟和上颌前牙舌面的龋损。窝沟龋损呈锥形,底部朝牙本质,尖向釉质表面。在龋病灶其,釉质表面无明显破坏,具有这类临床特征的称为潜行性龋。
平滑面龋可分为两个亚类:发生于牙的近、远中面的损害称邻面龋;发生于牙的颊面或舌面,靠近釉牙骨质界处的为颈部龋。釉质平滑面龋损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朝釉质表面,尖向牙本质。当龋损到达釉牙本质界向侧方扩展,在正常的釉质下方发生潜掘性破坏。
2、根面龋在根部牙骨质发生的龋病损害称为根面龋,多发生于老年人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牙。
3、线形釉质龋(linear enamel caries)
是一种非典型性龋病损害,常见于亚洲和美洲的儿童乳牙列。主要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线处,龋病损害呈新月形。
三、按病变深度分类
1、浅龋:
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2、中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3、深龋:
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