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口腔检查
1、浅龋 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苦。
2、中龋 病变较深,累及牙本质浅层,局部变黑,可有温度或化学性激发痛,探之有明显龋洞且敏感。
3、深龋 病变深及牙本质深层而接近牙髓腔,遇食物嵌塞或冷热酸甜等刺激均产生疼痛,局部多见黑洞。探针可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探之极敏感或疼痛,无自发痛史。
二、辅助检查若确定龋坏部位有困难,可拍摄X线牙片,龋坏处可见黑色阴影。有条件者可用光纤维透照、电阻抗、超声波、弹性模具分离、染色等技术,以提高龋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诊断
诊断方法有视诊、探诊、温度刺激试验、X线检查透照等。根据情况可以单独或综合利用。
1、浅龋 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苦。
2、中龋 病变较深,累及牙本质浅层,局部变黑,可有温度或化学性激发痛,探之有明显龋洞且敏感。
3、深龋 病变深及牙本质深层而接近牙髓腔,遇食物嵌塞或冷热酸甜等刺激均产生疼痛,局部多见黑洞。探针可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探之极敏感或疼痛,无自发痛史。
鉴别诊断
主要与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慢性牙髓炎等鉴别。
治疗
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阻止其继续发展并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由于牙齿结构特殊,虽有再矿化能力,但对实质性缺损无自身修复能力。除少数情况可用药物外,均需采用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常用药物包括氨销酸银和氟化钠等。
治疗方法:先将龋坏组织尽可能磨除,并磨去洞缘牙齿薄片,使洞敞开;以棉条隔离唾液,擦干牙面后以小棉球蘸氨硝酸银溶液涂擦龋坏牙面1-2分钟,温热气枪吹干再涂,如此两次,然后以蘸丁香油小棉球涂擦,使之还原成黑色,吹干即完成治疗。所形成的还原银沉淀于牙本质小管中阻塞牙本质小管,阻止龋的发展。一般每周进行1次,3-4次为一疗程,3-6月后复查,治疗中应防止灼伤软组织。
二、充填修复术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或其它特定方式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常用充填材料包括银汞合金和复合树脂等。
1、窝洞制备基本原则
(1)去净龋坏组织,防止继发龋。制洞作用之一类似清创,须去除龋坏组织,使窝洞建立在健康的牙体组织上,防止继发性感染。
(2)保护牙髓。牙髓是有感觉和代谢的活体组织,由于牙本质和牙髓关系密切,在切割牙体组织时,会对牙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严重时可导致牙髓充血和炎症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保护牙髓,避免和减轻刺激。
(3)制备抗力形和固位形由于牙齿修复后需承担咀嚼功能,因此充填修复后应达到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能长期保持修复物不致松动、脱落,即应具有固位形;另一方面修复物和剩余牙体组织都不致因承受咀嚼力而碎裂,即应具有抗力形。二者在窝洞制备时应同时兼顾。
2、术区的隔离为了防止唾液进入窝洞,避免唾液中的细菌污染洞壁,水分和蛋白等成分影响充填材料的性能和与洞壁的密合,必须将准备修复的牙与口腔环境隔离。
(1)简易隔离法:用消毒棉卷阻挡唾液,隔离患牙。
(2)橡皮障隔离法:用一块橡皮膜,经打孔后套在牙上,利用橡皮的弹性紧抠颈部,使牙与口腔完全隔离,同时用吸唾器吸出口腔内的唾液。
3、窝洞封闭、衬洞及垫底为了隔绝外界和修复材料的刺激,保护牙髓,并垫平洞底,形成充填洞形,充填前应根据窝洞的深度和修复材料的性质对窝洞作适当处理。
(1)窝洞封闭:在窝洞洞壁涂一层封闭剂,以封闭牙本质小管,阻止细菌侵入,隔绝来自修复材料的刺激,增加修复材料与洞壁的密合性,减小微渗漏,减少银汞合金中的金属离子渗入牙本质,防止牙变色。窝沟封闭剂由树脂、稀释剂、引发剂及一些辅助成分,如填料、氟化物、染料等组成。临床操作步骤包括清洁牙面、隔湿、酸蚀、涂布及固化封闭。
(2)垫底:在洞底(髓壁和轴壁)垫一层足够厚度(大于5mm)的材料,隔绝外界和修复材料的温度、化学、电流和机械刺激,同时有垫平洞底、形成充填洞形、承受充填压力和咀嚼力的作用。常用的垫底材料有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聚羧酸锌粘固剂及玻璃离子粘固剂。
4、充填选用适当的修复材料(银汞合金或牙色材料),填入预备好的窝洞,修复牙的外形和功能。